课题:1.3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学习目标1.掌握“斜边直角边”条件的相关内容;2.能初步应用“斜边直角边”条件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3.通过对知识方法的总结,培养反思的习惯,培养理性思维。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斜边直角边教学难点探究出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判定以及它的应用课型新授课课时1任务及内容环节师生活动1.说出判定一般三角形全等的依据,并说出它们的共同点。2.判断:如图,具有下列条件的Rt△ABC与Rt△A′B′C′(其中∠C=∠C′=Rt∠)是否全等,在()里填写理由;如果不全等,在()里打“×”:(1)AC=A′C′,∠A=A′()(2)AC=A′C′,BC=B′C()(3)AB=A′B′,∠B=∠B′()(4)∠A=∠A′,∠B=∠B′()(5)AC=A′C′,AB=A′B′()3.问题:有斜边和一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情境引入1、学生回答三角形全等的四种情况,教师边提问边用符号写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依据。2、学生根据三角形的条件,应用所学的三角形全等的知识进行判定。各自复习诊断,思考后回答。判断(4)可用教师和学生手中的含的直角三角板说明它不成立判断(5)如何用文字来叙述?谁能说得既简捷又清楚?探究:如图,在Rt△ABC和RtA'B'C'中,已知AB=A'B',AC=A'C',∠ACB=∠A'C'B'=90°,那么Rt△ABC和Rt△A'B'C'全等吗?1、由此得到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斜边、直角边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2、注意:(1)“HL”公理是仅适用于Rt△的特殊方法。因此,判断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除了可以使用“SAS”、“ASA”、“AAS”、“SSS”外,还可以使用“HL”。(2)应用HL公理时,虽只有两个条件,但必须先有两个Rt△。书写格式为:在Rt△______和Rt△______中,探究新知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明确探究任务,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用前面学过的方法无法判断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由勾股定理可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确定,那么第三边也就确定.我们能找到判定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师讲解:“HL”的由来。启发提问:在使用这个公理时同学们应注意什么?教师板书定理,学生体会并熟记定理,教师强调注意事项。B′AA′BCC′∴Rt△______≌Rt△______(HL)例1、如图,BD,CE分别是△ABC的高,且BE=CD.求证:Rt△BEC≌Rt△CDB.随堂练习:教材P20练习第1、2题。当堂测试:1、如图,已知AD⊥BD,AC⊥BC,AC=BD,求证BC=AD2、已知:如图,点A、B、C、D在同一条直线上,EAAD,FDAD,AE=DF,AB=DC.求证:∠ACE=∠DBF.当堂测学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已知条件,以及两个三角形全等还需要的条件。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分析、讨论,相互交流。教师板书过程。重点关注:1、对“HL”条件的理解;2、书写是否规范。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练习,本次活动中,教师重点关注:1、不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有针对性地知道;2、学生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解。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相互评价、矫正。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情况。重点关注:1、对“HL”的理解;2、学生能否发现公共边;3、书写是否规范。1、小结:今天所学的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是什么?直角三角形全等有几种判定方法?2、布置作业:教材P21习题1.3A组第1、2题小结作业学生自我小结,谈感受,教师点评。教学反思:CDBAABCD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