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破坏行为原因分析及其教育建议(一)个案举例乐乐,男,5岁,上幼儿园大班。身高略高于同龄孩子,动作敏捷,迅速。但是,近几个月来突然变成了“破坏大王”,什么玩具、什么东西一旦到了他的手里就不要想完整的还回来,就连衣服也是只要经过他的手就要遭到破坏;也喜欢在别人活动时搞破坏。给他一本画册,他会一页一页地撕破,给他一个玩具,他玩一阵便将其拆开或砸坏,颇令人苦恼。在和同伴一同玩游戏的过程中,也常常将同伴刚做好的东西推倒或者弄坏,被人发现或指责之后,破坏行为有所收敛。但很快又会重复其破坏行为,继续有意无意的摘花、撕书、摔东西。为此,小朋友们越来越不喜欢和他玩了,家长和教师对此都很头疼,也很担忧其以后的发展。与教师的交谈中,了解到乐乐的父母都是初中毕业,文化程度也都不高,因为打工长期居住在城市,最初家庭经济情况一直不好,现在逐渐好转。父母觉得为了打工,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很少,也很少和孩子进行交流,致使孩子内心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渴望被人关注。(二)行为分析乐乐的这些行为属于幼儿破坏行为。幼儿破坏行为是一种由于敌对情绪引起的报复行为(如:你撕了我的书,我也要撕了你的书)或是为了发泄不满而表现出的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如:你惹我不高兴,我就要弄坏你的东西),又或是年龄小,幼儿尚未形成爱护公物、爱护他人财产的意识而产生的一种无意性行为(经常在墙壁上或桌子上画字、打破别人的玻璃窗、损坏他人财物等等)。破坏行为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它虽然没有对他人的生命造成损伤,但其负面影响十分恶劣,能直接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的破灭。一般情况下,儿童一旦具有某种破坏行为,都会直接影响家长、教师和同伴对他的评价,也会直接导致幼儿同伴关系的恶化。幼儿一旦缺乏正常的交往活动与经验,势必要影响其性格、能力等心理品质的正常发展,而且破坏行为的危害仅次于幼儿攻击性行为,如若不及早进行对其干预,破坏行为很有可能转化为暴力行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家长和教师都应重视幼儿的破坏行为。1.幼儿破坏行为的原因分析对于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破坏性行为,我们要用探究的眼光去看待,去寻找他们行为背后的理由,切忌想当然的主观臆断后就对孩子批评教育,这样对孩子是不公平的。引起幼儿破坏行为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孩子正常的探索行为孩子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会出现超乎寻常的探索行为。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或进行自己的游戏,孩子会进行一些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活动。如乐乐拆玩具的表现就极有可能是一种探索行为,教师应该给以适当的鼓励和帮助。(2)对不公平待遇的反抗幼儿虽然年龄小,但对不公平待遇的体验却很敏感,一旦他们觉察到成人或同伴对其所采取的不公平评价和行为,他们就会奋起反抗。正因为年龄小的缘故,他们所积累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很有限,故常常以模仿同伴同样的行为来进行反抗,而这些行为通常被看作是幼儿的报复行为。报复行为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当幼儿受到家长或教师的不符合事实的批评和惩罚时,内心不服,但又无力反抗,于是就用隐蔽方式,暗地进行破坏;或者情绪失控,不顾一切,针锋相对,直接对抗,制造事端。另一种是当幼儿受到别人欺负或讥笑时,受不了委屈,为了出口恶气,想尽办法,寻找机会实行报复,使对方也遭受同样的损失。(3)宣泄不良情绪儿童的情绪变化较大,不稳定。有的儿童生性好生气,爱发脾气;有的儿童自小受宠,自我中心;有的儿童骄横霸道,恃强凌弱。这样的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如有一点不满足、不如意,就会大发雷霆,摔桌凳,踢门窗,大喊大叫,发泄怒气,从而破坏正常秩序和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内心过多的压抑和孤独感会导致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或是破坏行为的增多。例如孩子在活动之前有不愉快的情趣体验,今天的情绪不稳定,而又不知道如何进行适当的表达时,就有可能以一种破坏性行为作为不良情绪的突破口。(4)虚荣心的作怪(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干”)有些儿童在群体生活中往往被人遗忘,没有地位,也有的儿童由于自身的某些缺点和问题受到群体的排斥。在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