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2、揣摩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3、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写秋的诗句。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工具书,合作学习生字、词2、读悟结合,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理解诗意。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激发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重难点:1、理解诗意2、背诵积累3、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设计理念: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本课教学设计着力体现“两重”:重诵读品悟,重内化积淀。即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景描述、对比阅读等策略丰盈诗歌意象,立足“诗言”,理解诗意,体悟诗境,从而触摸诗句背后的内蕴。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背景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生自由描述)然而,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却是树叶飘零、残荷片片、萧条凄凉的季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一首古诗《秋思》(板书课题)。[教学意图]:渲染秋天凄涼的氛围。2、张籍,唐代诗人。他出身贫苦,常年过着四处奔波、漂泊异乡的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离家十年的诗人身陷洛阳城,却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全,急切地盼望得到家人的信息,正在此时他在洛阳城里遇到了故人,并托他捎信给家人。在此情此境下,写下了这首诗。齐读课题。[教学意图]: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3、“秋”是指——秋天,“思”是指——思念。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再读课题。二.初读知意。1.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要做到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学生反复练读)[教学意图]:明确读诗要求,引出本堂课的中心问题。2、(投影出示古诗)谁能把这首诗正确地读给大家?(指名朗读)3、(弹多音字的拼音)要注意这些多音字的读音。4、(投影出示生字“洛”)你会怎样记住这个生字?(生自由回答)5、这个字写时要注意什么呢?(生观察后回答,师指导书写)[教学意图]:扫清读诗障碍,识记生字。6、读诗不同于读课文,不仅要读通顺还要读出他的韵味。请同学们再读古诗,注意停顿,要读出这首诗的韵味,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7、谁来展示你的朗读?(指名朗读)[教学意图]:结合本堂课的中心问题,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练习读出诗的韵味。三.入境悟情。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再读古诗,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可以在你的书上写一写,组织好语言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生自读自悟再交流)[教学意图]: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诗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现在就将你的收获说给大家听。(生自由汇报)3、(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随机指导以下内容)Δ见:·古人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离家十年的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生回答)·诗人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又是什么?(生回答)·是的,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见不到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飘零的落叶,枯黄的小草,凋谢的百花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张籍,面对此情此景你的心情会怎样?Δ意万重:·孤单、寂寞、悲伤、无奈的张籍好不容易有机会可以写一封家书捎回家,这是怎样的一份家书呀!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他想表达哪些意思?·假如你就是张籍,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这真是(出示前两句诗指导有感情朗读)Δ恐:·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从“恐”这个字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