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特性教学目标1.借助生活经验了解声音的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响度、音调和音色的主要因素。2.尝试根据声音的特性将各种声音进行分类。倡导利用常见物品设计、制作简易乐器。会用不同的方法改变乐器发出的声音。3.通过介绍我国在研究声现象方面的成就,渗透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教育。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声音三要素及相关影响因素。难点正确区分音调和响度。教学过程与设计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一师:请同学们欣赏两首乐曲:二胡独奏曲和笛子独奏曲师: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谈一谈听到的两首乐曲,有哪些方面是不同的?导语二师(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同一首乐曲声音有强弱,调有高低,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声音。声音与声音有什么不同呢?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一)响度[做一做]教师用大小不同声音说“同学们好”,要求学生区分两次声音有什么不同?[议一议]学生交流讨论:两次声音一次大,一次小。[点拨]师:声音大即强,声音小即弱。[小结归纳](板书)1.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演示]演示敲鼓[思考]用什么方法使鼓发出的声音更响一些?用什么方法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呢?学生思考回答:用较大的力敲击,鼓面振动幅度大,响度大;洒一些碎纸屑在鼓面上,用较大的力敲击,鼓面振动幅度增大,纸屑跳得高,响度增大。[试一试]如果换音叉做上述实验,情况又会怎样呢?学生思考回答:用较大的力敲击,音叉振动幅度大,响度大;在音叉旁边用细线悬挂一轻质小球,用较大的力敲击,音叉振动幅度增大,小球弹起幅度增大,响度增大。[点拨]师:声源振动的幅度叫做振幅。[想一想]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什么关系呢?[小结归纳](板书)2.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试一试]人站在距发声体远近不同的地方响度如何?[议一议]近的地方振幅大,声音大;远的地方振幅小,声音小。[小结归纳](板书)3.人听到的声音的响度与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二)音调[做一做]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都说“声音的特征”,其他学生听后区分这两次声音有何不同?学生分析总结:女生声音高,男生声音较低。[试一试]用一张硬卡片分别拨木梳的粗齿和细齿,仔细听卡片发出的声音高低有什么不同?[猜一猜]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生猜想:可能与梳齿的振动快慢有关[点拨]师:快速拨梳齿,梳齿振动快,快速拨梳齿,梳齿振动慢。振动的快慢常用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来表示。[读一读]学生阅读“信息快递”内容。[小结归纳](板书)1.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2.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声源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反之,越低。[点拨]师:通常女生比男生的音调高。女高音、男中音就是指音调的高低。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类型一:声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例1]用手轻按自己喉咙两侧,张开嘴小声发出“啊”,手感觉叫喉部振动幅度小,再大声“啊……”时手感觉喉部振动幅度大,为说明了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例2]弦乐队在演奏前,演奏员都要调整自己的乐器--拧紧或放松琴弦,这样做主要功能是改变乐器发出声音的(B)A.响度B.音调C.音色D.传播方向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总结]1.音调和响度;2.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音调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拓展]1.回声及其利用回声是声音从振动的发声体发出到遇到山崖、墙壁等障碍物反射回来使其又传入人耳的声音。人耳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最短时间间隔是0.1秒。利用回声可以测定距离。例如要测定海底的深度,可以从船上发出特定的声音,并使用特定的仪器接收到回声信号,并记录下回声与原声之间的时间间隔t,在查出声音传播速度v的条件下,即可算出海底的深度。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在处建筑都有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它是我国古代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反射原理造成的声音效果。2.阅读材料会“拐弯”的声音气温影响空气密度,气温高,空气密度小,则声速大,因而声速与气温有关,由此声源产生的声音一定由声源处沿直线向四周传播。晴天的中午,地表迅速升温,地表附近的气温较上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