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赏复习——九(上下)一、指点迷津【考点分析】1、对诗词内容的理解:⑴对中心思想的理解;⑵对所抒感情的理解;⑶对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⑷对象征意义的理解。2、对所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3、对诗词语言的理解:⑴对关键词语的理解;⑵对关键语句的理解。4、对诗词意境的理解。【解题思路与技巧】1、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2、从作家风格(豪放、婉约等)和语言特征(如简约、含蓄等)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3、从关键词语着手,如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4、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5、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着手,品味语言、想象意境。6、从诗词的具体内容的全面理解着手,把握各类(送别、咏物、爱国等)诗词的思想内容。对于主观性试题的解答,还应注意文字表述应简洁、明了,切中要害。二、课文点睛九年级(上册)望江南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蓣洲。【诗意概括】这首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失望和怅惘的情怀。以“望”字贯串全文。望的结果是肝肠寸断。【重点评析】1、“斜晖脉脉水悠悠”表面上是写水,实际上也是喻望穿秋水的眼神——那每天不知疲倦地注目的眼神。2、温庭筠的这首小词一洗常见的浓艳风格,写得清新淡雅,空灵秀丽,而又朴实自然。后人评价说:“绝不着力,而款款深深,低徘不尽”。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诗意概括】本词描绘了萧瑟肃杀的边塞秋景,展现了雄奇壮阔的边地风光;写出了宋军将士因边乱未平、长期戍边不能还乡而产生的浓郁乡愁,而其中又蕴含着作者希望剿平敌寇、保境安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风格豪放苍凉。【重点评析】1、词的上片写景,以"异"字统领,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又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词的下片抒情,“将军白发征发泪”一句诗就强烈抒发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的情形,表现了边塞的悲凉。“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借东汉大将“窦宪追匈奴”的典故,表现出了战士们的报国激情。“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他们壮志难愁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诗意概括】这首词通过对独特奇异的边塞秋季风光的描写,表现了戍守边疆的将士的英雄血性和可亲的人间真情,展示了作者所具备的报国雄心及对边关生活实际的深切感受。全词上阕极力表现边塞秋季风光的“异”,为下阕的抒发感情作铺垫;下阕抒发守边将士的情怀,以情写景,以景衬情,思乡和忧国交织在了一起。全词由景物深入到人物的精神境界,悲壮而不悲观,意境浓郁,沉雄而不消沉,让人感受到作者的爱国情怀。【重点评析】1、本词上片以叙述为主,下片以抒情为主,抒发了作者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2、词中体现“苏词”豪放风格的动词有:擎卷挽射;该词起句着一“狂”字即“激情奔放”,实际上就统摄了全词精神;全词的点睛之笔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己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诗意概括】这首词就是当时词人内心的真实写照。本词极言作者内心的沉重哀愁,词中用“闻说”“也拟”“只恐”三个词语,欲抑先扬,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理婉曲地表尽。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样两句,把不可见的“愁”具体化,形象化,以船都载不动来渲染出忧愁之深重。夸张奇特,语句新异,再现了作者暮春寡居的凄楚心情。【重点评析】1、作者通过两个外在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