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化沥青冷再生技术原理及其与泡沫再生的比较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长久高速增加的经济需求推动下,我国公路路网进入史无前例的大构建时期。至年终,我国公路通车总里程已经达成348万公里,高速公路更是从无到有达成4.54万公里。在大建设还在持续的同时,早期营建的道路或者是重载道路大量进入大中修期。大中修的重要对象是路面构造,传统的“挖除新铺”的大中修模式成本高、周期长、资源需求大、产生海量的路面“废料”难以处置,很快将难觉得继。近几年来,多个路面再生技术在我国快速发展,厂拌、就地、热再生、冷再生(水泥、乳化沥青、泡沫)的实体和实验工程频见报道,渐成规模。相比于其它再生类型,乳化沥青冷再生含有裹覆型再生、柔性再生、大比例再生的特点,特别适合于沥青面层旧料再生、以及冷再生材料用于路面偏上构造层的场合。本文从工作原理、性能特点、材料设计和实际案例的角度,发掘乳化沥青冷再生材料的应用潜力和技术要点。1.乳化沥青在冷再生料混合料中的工作原理众所周知,沥青在常温状态下呈半固态,不含有施工工作性。冷再生技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使胶结料在常温下含有工作性。乳化沥青采用机械结合化学的办法形成水包油的乳液系统来实现这个目的,沥青颗粒悬浮在水相介质中,整个乳液的流动性取决于水的流动性,胶结料的常温工作性借此实现。图1乳化沥青形成原理乳化沥青加工过程中(如图1左),沥青与活性表面活性溶液(乳化剂皂液)同时注入胶体磨,胶体磨转子部分相对于固定不动的定子部分高速旋转,定子和转子之间间隙很小,沥青在这个高速运动的狭小空间被快速剪切成细小颗粒(3-10μm)。沥青的表面积/表面能快速增加,这样的状态是非常不稳定的,如无其它干预,很快重新团聚以获得更小表面积。如图2左,乳化剂是由极性的亲水基团(如胺基)和非极性的亲油基团(如烷基)构成,在与沥青在胶体磨中高速混合过程中,乳化剂将快速分散并聚集在沥青颗粒的表面(如图1右),有效隔离水与沥青界面,同样达成减少表面能的目的。同时,亲水的极性基团,普通带有同性电荷,同性电荷的排斥作用,有效维持了乳液的稳定性。普通状况下,冷再生用乳化沥青的沥青含量较高(建议不不大于62%),这样的乳化体系,在不受污染和密闭的条件下,普通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性。图2乳化剂构造当乳化沥青与再生料拌合时,在合理时间范畴内维持一定程度的乳液状态是拌合和施工工作性的核心,这里重要涉及一种乳液的破乳过程。如图3左所示,再生料及新鲜石料表面普通为负电),而乳化沥青选用的乳化剂极性亲水基团的电荷普通与石料电荷相反,当乳化沥青与再生料及新鲜石料接触时,乳化剂会受石料表面的异性电荷吸引,脱离沥青颗粒向石料表面聚集。失去了乳化剂膜保护的沥青颗粒陆续团聚形成持续相,这就是破乳过程,乳化沥青的破乳过程就是乳化沥青冷再生料工作性丧失的过程,破乳过程的完毕,也就是意味着混合料常温工作性的彻底丧失。如果在拌合过程中破乳过程过早完毕,乳化沥青将无法实现充足的裹覆,而如果在施工过程的某个阶段就告结束的话,即使拌合实现了裹覆,也会在摊铺和压实过程中碰到严重问题。考虑到再生料和新石料的活性/电荷特性是不可预见的,而破乳进程还会受到日照、气温、风力等气候条件的明显影响,因此,乳化沥青配方必须进行项目级设计,或者在经验基础上建立覆盖面将广的典型配方。在沥青样品同样不可预得且不易变化的状况下,作为核心变量的乳化剂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图2右所示,乳化剂是一种化学可控的变量,由于乳化剂的基团类型特别是基团组合形态是可变的,极性基团的相对大小、数量及其与非极性集团结合的位置,都会明显影响乳化沥青破乳过程。普通状况下,小的极性基团、较少的极性基团数量、较规则的位置,都会使得乳化沥青破乳进程加紧,反之则相反。乳化沥青配方设计的核心,事实上是乳化剂类型的选择,复配和定量。图3乳化沥青混合料工作性和胶结原理乳化沥青破乳进程的控制是乳化沥青冷再生工程实施成败的核心,但它不是唯一的乳化沥青再生路面形成的核心进程。如图3右所示,在破乳过程中,尚有两个重要过程在同时进行:一是乳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