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http://www.chinaccm.com2003-7-2114:4[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摘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出路之一。解决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从五个方面加以重视。第一,建立产业化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提。第二,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的改革,将有效地改变目前农村劳动力资源分布的不合理现象。第三,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村市场化服务体系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保证。第四,健全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合同法律、农产品质量法律,将为农户权利的行使提供保障。第五,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风险规避机制将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必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近年来,农产品供给出现了阶段性、地区性、结构性过剩,农产品普遍存在卖难现象。农业生产效益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严重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鉴于我国目前不可能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剩余劳动力以及财力有限,因此我们既不能采取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农场农业,也不能采取以日本为代表的高投入、高补贴政策。而且由于农业产出率太低无法全面在国际市场参与竞争。所以立足国内,立足农村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主线。既然是战略性调整,就不能仅仅只是指导农民种什么,种多少,多种点什么、少种点什么,或是多养点什么、少养点什么的问题;更不是大搞基本建设,兴办工业企业;而是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农村最宝贵的资源是土地和熟悉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农民,因此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各方努力,营造良好氛围,切实围绕农民和土地做文章。笔者认为在这场关系农业基础地位的调整中,应着重注意解决好如下几个问题。一、引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其实质是要建立一种有效的机制,使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能够得到比一家一户传统自然经济方式更多的收益;否则,农业产业化经营只能是“面子”工程。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可能会形成多种组织形式,如订单农业,”公司加农户”,农户自我联合等形式。无论哪种形式,关键是要形成产业化组织(如订单的买方,公司等)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一方面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约束大,特别是对于调整后的农产品农民种植风险较大,而农民承受风险能力差,风险意识薄弱。另一方面产业化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取向又有所不同。产业化组织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农民只希望获得既得利益的稳定增长。产业化组织所追求的利润很大程度要受到农产品供给稳定与否的影响,农民所需要的恰是稳定的销售渠道,双方是互惠互利,唇齿相依的关系。因此,建立稳定的利益关系应该是产业化组织和农户的共同需要。从长远看,产业化组织也只有农户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其自身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泰国著名的正大集团,美国的当劳之所以成功最根本的一点就在于此。只有产业化组织与农民的利益都得到适当的满足,才能实现共同发展,解决农民农产品“卖难”现象,实现“双赢”。“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公司加农户”产业化经营形式是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基础上使分散经营的农户成为公司的原料基地、“生产车间”,成为产业化经营生产链中的一个基础性环节,以此带动产业化组织的发展,使传统的“小农经济”实现专业化生产,区域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这是一种公司和农户之间通过契约方式结合在一起的长期的组织关系。它特别适合于具有知识产权品种的种植业生产和乳业、家禽业等养殖业的生产。“订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式也是通过契约关系,产业化组织(订单甲方)就某一具体品种的农产品与农户(订单乙方)所达成的远期购销合同。订单甲方与农户之间是一种短期(某一季,某一品种)的合同关系,适合传统农产品的生产。二、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在长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现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