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分析仪产品技术审评规范(2011 版)根据《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16 号)的要求并结合凝血分析仪的特点,为规范该类产品的技术审评工作和指导该类产品的注册申报工作,特制定本规范。一、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对样品进行凝血功能定量或定性检测的全自动或半自动凝血分析仪(以下简称凝血分析仪)。该产品的管理类别为II类,产品类代号为 6840-1。凝血分析仪依据测试方法分为生物学法(如凝固法)、生物化学法(如发色底物法)和免疫学法(如免疫比浊法)。凝血分析仪按照不同的自动化程度分为半自动凝血分析仪和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半自动凝血分析仪根据可同时检测样品的数量分为单通道和多通道。二、技术审查要点(一)产品名称的要求凝血分析仪的产品名称表达方式应为:□□凝血分析仪产品名称全自动或半自动型号 / 系列( 可用汉语拼音、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表示 )(二)产品的结构组成凝血分析仪一般应包括机械部分(如有)、测量部分、温控装置部分、控制部分。(三)产品工作原理1. 凝固法:模拟生理血液凝固条件,加入某种试剂,启动血液凝集反应,使样本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交联纤维蛋白,使样本发生凝固。通过连续监测此过程中反应体系所发生的光学(例如吸光度)、物理学(例如黏度)或电学(例如电流)特性变化确定反应终点,并作为纤维蛋白原的转化时间,利用这种原理测定血液样本凝固特性或纤溶特性的方法。2. 发色底物法:以人工合成具有某种裂解位点的化合物(如苯丙氨酸- 缬氨酸- 精氨酰胺, Phe-Val-Arg )与产色物质结合(如对硝基苯胺(PNA)连接形成酶的特异性底物,由于待测样本中存在或反应过程中产生了有活性的酶,底物被水解并释放产色物质,使反应体系发生颜色变化,通过比色的方法检测其颜色变化程度,并与酶活性或待测物含量成一定的比例关系。3. 免疫比浊法:利用抗原与抗体之间特异性结合的特点,使待测物与标记有其特异性抗体的微粒结合,使得反应体系的浊度发生变化,通过检测其光强度的变化定量待测物的方法。注:企业应明确仪器所使用的方法学。(四)产品适用的相关标准凝血分析仪根据产品自身特点适用以下相关标准:1.GB/T191-2008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2.GB4793.1-2007 测量、控制和试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第1 部分:通用要求3.GB/T14710-2009 医用电气设备环境要求及试验方法4.YY/T0316-2008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5.YY0466-2003 医疗器械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