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 杂剧知识介绍• 1 ,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 杂剧知识介绍• 2. 杂剧的舞台演出由“曲”“白”“科”三部分组成。• 曲是杂剧的主要部分。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 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 科,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作“科范”,简称“科”,如“再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 杂剧知识介绍• 3. 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 末:男主角(正末)、男配角(外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 旦:女主角(正旦)、女配角(外旦、贴旦、老旦、花旦)。• 净:即花脸(男子:副净、二净等)。• 杂:以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洁郎(和尚)等。 杂剧知识介绍• 4 ,宫调: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元剧四大家各是关、马、郑、白,即: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关汉卿代表作是《窦娥冤》 马致远代表作是《汉宫秋》 郑光祖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白朴代表作是 《梧桐雨》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王实甫 ( 约 1260 - 1336), 名德信 , 大都(今北京)人 , 元代著名杂剧作者。王实甫的杂剧如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和《丽春堂》等。其中最著名的《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在元代和明代就为人推重,被称为杂剧之冠。 《西厢记》故事的来源 《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 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有鲜明、深刻的反封建的主题。把莺莺受张生引诱失身的悲剧故事改变为莺莺和张生为争取自愿结合的婚姻、共同向封建家长斗争、终于取得胜利的喜剧《西厢记》结尾处,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