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学画猫头鹰》说课稿史家小学 孔炳彰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来自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的美术教师孔炳彰。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京市义务教育人美出版社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第 6 课《中国画——学画猫头鹰》。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汇报我的教学设计。1.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2.教学背景分析3.教学目标4.教学过程5.学习效果评价6.教学设计特色一、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本课以 2011 年版《美术课程标准》指导: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找到知识之间的关联,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征相结合,以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 通过尝试用毛笔、墨、国画颜料和宣纸等工具、材料,开展趣味性造型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理论依据本课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借助学习来获取知识的过程。 教师采用支架式教学,(1)搭脚手架——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使学生将三、四年级的中国画知识与技法迁移到本课。(2)进入情境——通过猫头鹰的标本,设置“如何用中国画的技法表现猫头鹰”的问题情境。(3)独立探索——通过三次绘画探索与实践,使学生对所猫头鹰的绘画方法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4)协作学习(5)效果评价——帮助PAGE \* MERGEFORMAT1学生树立自信心。二、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本课是四年级下半学期的第二节国画课,在三至六年级的美术学习中国画课程有《水墨游戏》、《彩墨游戏》,《中国画——学画荷花》、《学画青蛙》、《学画大熊猫》、《学画猫头鹰》,《蔬果白描》、《树的画法》,以及《建筑画法》、《山水画法》共十一课。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本课属于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情况小学第二学段的学生开始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但往往会出现知、行不统一的现象。 教师根据本校四年级的学生对国画知识已有的了解进行分析,学生对中国画有着很浓的兴趣,并且已经初步掌握中国画知识与技法,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三、教学目标知识:巩固强化中国画浓墨、淡墨,了解干笔、湿笔的运用,以及“浓破淡、色破墨”等中国画技法知识。 能力:运用浓淡墨色和干湿变化的方法,配合“浓破淡、色破墨”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