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人文自然地理一、青海的人文地理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在区占全省总面积的 98%,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 5 个世居少数民族。1999 年 218 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 42.76%。其中五个世居少数民族人口 216.92 万人。藏族,106.4 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 20.87%。主要分布在玉树、果洛、海南、黄南、海北五个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西宁市的大通县和海东地区也有部分藏族居住。青海牧区的藏族主要从事畜牧业,海东地区和大通县的藏族从事农业或半农半牧。藏族主要居住的青海牧区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具有发展畜牧业的广阔前景。藏族有悠久的历史,青海藏族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由吐蕃吸收青藏高原各民族逐渐发展形成的。藏族语方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青海藏族除玉树部分人讲“康巴方言”外,均操“安多方言”,通用藏语文。藏族信奉藏传佛教。回族,74.02 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 14.52%。主要聚居在化隆、门源回族自治县和民和、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及西宁市、湟中、祁连等县,其余州县也均有分布。城镇回族善营商业,精于牛羊肉、皮毛加工和饮食业,是青海商业贸易市场上最活跃的民族。居住在农村的回族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植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和养奶牛奶羊。青海回族先民的活动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元代大量回回人集体移居青海,明清时期居青海的回回人增多,经过长期同汉族等兄弟民族密切交往,逐步系统繁衍发展成今天的青海回族。青海回族通用汉语文,在宗教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仍保留一些阿拉伯语、波斯语词汇。化隆卡力岗等地回族使用藏语,或汉、藏语兼通。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土族,19.12 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 3.75%。主要聚居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和大通、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同仁、乐都等地也有部分土族居住。土族以农业为主,少数兼营畜牧业。土族的历史源流,目前看法不一,尚无定论。多数人采取以吐谷浑为主融合其他民族成分发展形成之说。土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互助方言和民和方言。1979 年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土族文字,正在互助试行。土族信仰藏传佛教。撒拉族,8.87 人,占全省总人口的 1.74%。主要聚居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化隆回族自治县的甘都镇,少数散居于海西、西宁等地。撒拉族主要从事农业,善长于园艺经营。撒拉族先民原属中亚撒鲁尔部,元时东迁,定居循化已有 700 多年的历史。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与周围回、藏等民族通过婚姻关系,发展形成今天的撒拉族。撒拉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