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流行音乐”进课堂的尝试与反思——市级个人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徐州经济开发区西朱中学张耀一、“流行音乐”进课堂的可行性研究现象一: 去年年底,学校下发了“元旦”文艺汇演的通知,根据各班上报的节目单,笔者对作品的体裁和数量做了简要的统计:体裁歌曲舞蹈小品相声器乐曲数量33 6 9 7 5 其中流行歌曲占所报歌曲数量的91%,器乐演奏中流行音乐占60%,其他体裁中流行音乐占背景音乐的96%。现象二: 学期初,我在初二年级的150 名学生中做了如下调查:音乐体裁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喜欢的学生人数14 83 150 其中,喜欢古典音乐的同学点9.3%,喜欢民族音乐的占55.3%,喜欢流行音乐的占 100%。以上两项统计, 虽不一定十分精确, 但其他学校可能也存在这种现象。流行音乐自从踏入了中国, 人们对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但不论是褒是贬, 是堵是疏,流行音乐在广大青少年中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我们虽不能视之为 “洪水猛兽”,但视而不见也不可取,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正视这种现象,立足新课标, 对流行音乐进行一些必要的了解和研究并结合课堂教学,进2 行大胆的尝试和摸索。(一)“流行音乐”的定义界定“流行音乐”是由英语Popular Music (有时简称 Pop Music)翻译过来的。《中国大百科全书· 音乐舞蹈卷》上说:“它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 ,又称通俗音乐。《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中文版)上说:通俗音乐主要产生于城市,由专业音乐工作者所创作,常通过口头传播。要给“流行音乐” 下一个清晰简练的定义并不容易, 但结构短小, 曲调流畅,易于传唱的各类音乐作品都可列入“流行音乐”的范畴。(二)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几个关键时期中国内地流行音乐自诞生迄今已有80 多年的历史,其间经历了一条不平常的发展道路。1、上世纪 20 年代末,黎锦晖创作的《毛毛雨》 、《妹妹我爱你》标志着中国流行歌曲的诞生。 30 年代到 40 年代的“时代曲”是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第一高峰期。2、文革时期的知青歌曲,如《从北京到延安》、《沈阳知识青年之歌》等在创作上的民间性、 主题内容的时代性、 音调上的抒情性、 演唱及伴奏上的通俗性,对后来北方流行音乐(特别是北京摇滚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70 年代的邓丽君、80 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