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现代文阅读的复习思路针对现代文阅读复习,我想首先掌握考试动向,要充分考虑中考的变革对学生语文能力所提出的具体要求,清楚每一块知识考什么?怎么考?并进行有目的、扎实有效的训练。学生的阅读训练要避免盲目的题海战术,要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题组训练,教师要适当地进行方法、技巧点拨。我谈一谈现代文阅读考试内容的前四个方面――1.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2.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3.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态度、观点、感情。一、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分两部分讲:(一)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1、怎样理解文中某些词语的含义?“文中词语的含义”是指词语在文章中的语境义,而不只是词语本身的在词典中的释义,要紧密结合语境辨析词语的特定含义。要联系中心,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考试热点及分析:例1.第六段“安徒生童话历久而弥新”中“历久而弥新”的意思是什么?安徒生童话为什么会“历久而弥新”?《吉林省试题》例2.从全文看,点明“心存感激”深刻内涵的一句话是什么?《山东省泰安市试题》答题技巧:A、理解词语的含义:一般应先解释词语的本意,再答语境中含义。B、结合上下文,推知词语本义可采用词语互释、可拆词为字法;语境义,要考虑这个词与全文及中心的关系,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2、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可用两种方法:——替换法。以同义、近义词替换句中加点词,将形成的新词与原词加以比较对照,比较用词优劣,作出判断;——删除法。删除加点词语,将形成新词与原词加以比较,看表达效果上的变化,作出判断。词语的表达作用与文体语言特点具有一致性,即记叙文——生动形象准确;说明文——准确;议论文——严密。(1)记叙性语言要求表达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在阅读中,注意对其加强理解,既有助于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也有助于我们的写作。要注意与中心思想的联系,因为只有采用这样的方法去理解,所得的答案才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例1.2000年“访兰”22小题“对文章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这里的“味”既指气味,同时还指兰草的品格、气质。例2.“《开心辞典》不是一个煽情的节目”。一句中“煽情”一词的意思。解答词语作用的步骤:应先理解一下该词的本意及语境义,再分析一下该词在语言等方面达到的效果和好处。(2)说明文词语的考核,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经常围绕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词命题。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例1:文中画线句子中的“据说”一词不能去掉,结合说明文语言特点作简要分析。《山西省课改试验区2005年中考试题》例2:人们为什么用“恶魔”一类的词称呼水葫芦?《南京市2005年中考试题》例3:第3段“光污染也扰乱了许多昼伏夜出的野生动物的生理节奏,干扰了它们的常态行为”一句中“昼伏夜出”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答题共同模式:不能删,先解词,说明原句意思是……,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换后(删掉)意思变为……,与实际不符,不符原意,不准确,不严密、不科学。明确这些,对解答这类问题十分重要。从上面三道试题看,例1“据说”表示信息来源,并不是科学检验的结果,说明这一点,可以避免产生误解。例2用“恶魔”称呼水葫芦,不仅可以突显其危害,使人们对它有所警惕,同时也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例3“昼伏夜出”起限制作用,这类动物仅仅是野生动物中的一部分,如删去这个词语,就涵盖了所有的动物,显然这是不正确的。(3)议论文词语要求:严密、准确、简洁、鲜明。(二)怎样体味和推敲重要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一般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1、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