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导学,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鸡西实验中学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围绕实施新课程的总体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方式转变,实施有效教学策略,现已取得可喜的效果。一、“目标导学,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支撑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根本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有效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必须做到“四个转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而要完成这“四个转变”的关键是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我校根据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和相关理论,决定构建“目标导学,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二、“目标导学,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推广我校“目标导学,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从探索到定模再到全面推广,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007年-2009年)借鉴探索阶段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不断探索、研究、实践课改的新路,在认真学习、分析全国多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确定借鉴蔡林森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并开始在各个学科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第二个阶段(2010年-2011年)建模实践阶段经过反复的探索、实验和总结,我校于2010年春确立构建了“目标导学,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这个模式的结构和内涵是:1.出示目标(1—2分钟):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并提示重点。2.自主学习(8—10分钟):教师出示自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或教师补充的学习资料,完成导学案或自学指导中的问题。3.对标检测(7分钟):通过提问、检查导学案、汇报学习成果等方式,发现学习中的问题。4.释疑解惑(10分钟):针对问题,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兵教兵,兵强兵,最后教师精讲点拨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5.归纳提升(2—5分钟):师生归纳,形成知识网络。6.当堂训练(10分钟):针对目标当堂训练。在新课模实验过程中,我们采取边实验、边培训、边总结、边反思、边研讨的方式,以点带面,为新模式在学校全面推广铺开了道路。第三个阶段(2012年—至今)全面推广阶段为了让“目标导学,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学校全面铺开,学校在三届二次教代会上讨论并通过了《鸡西实验中学关于深化课程改革,推行新教学模式的决定》。此《决定》对推行新课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为了加大新课模推进的力度,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新模式推进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坚持经常深入教学一线,督促、检查新课模的推进情况,同时,我们还通过“营造氛围”、“机制约束”、“骨干引领”、“活动推进”、“检查考核”等措施和方法,坚定不移地推行新课模。我们的具体做法是:1、加强培训、形成共识。课改的关键在教师,为了推进新课模的实施,我们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围绕“目标导学,先学后教”的六个环节,我们编写详细的培训材料,对每个环节的设计理念,操作要点,注意事项都进行了详细地阐述说明。主要方式:一是采取集中辅导,备课组学习讨论等多种形式,对全体任课教师进行有效培训。让老师了解课模的操作步骤和内涵。科研处组织了“课改我们在路上”、“请不要告诉我,让我先试一试”等集中培训。高中部先后组织学习了2011年《人民教育》有关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及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程红兵的《教师的文化自觉》等文章。二是走出去请进来。我们充分利用我校是中国教育学会教师发展学校的有利条件,每月外请一到两名全国名师到我校讲学,与我们的老师进行同课异构,面对面地与专家交流。同时我们还派出主管校长到上海参加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的专题学习。形成“人人研究新课模,人人使用新课模”的浓厚的课堂教学改革氛围。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培训,如:怎样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班级学习小组的建设等。使学生适应新课模上课形式,知道在新课模的课堂上怎么做。2、营造氛围,得到家长及社会的支持。为了更好地推进课改,必须让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的新课模了解、支持。今年的4月17日我们组织了面向全市中学及全体家长的一次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