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历史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秦皇岛市开发区第一中学李会娟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当今,我们都在强调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现在我们正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传统教学模式、方法等都相对落后,这将影响着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在中学历史大纲中明确指出“: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及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历史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恰好是我们贯彻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点。本文就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谈谈个人的肤浅看法。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激励创新的学习氛围江总书记曾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新课标也注重“探究性学习”,并指出教师要“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激励创新的学习氛围。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必须转变角色,要放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研究、互帮互助,而且要充分尊重学生言行,善于做“倾听者”,鼓励学生大胆直言、认真倾听学生意见,保护学生奇思妙想。对言之有理、见解独到的意见给予充分肯定,还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多搭建展示学生个性的平台:如历史知识竞赛、历史故事演讲、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小论文、学做小记者、写考察报告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现自我价值,使学生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焕发历史课堂的活力,使学生充满创新热情和智慧火花。二、鼓励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思维是从对知识质疑问难开始的。古人说“:好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能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去发现、探索和创造,可见质疑是创造的关键。只有大胆质疑,才能突破思维定势,才有可能产生超出课本或前人的创造性见解。利用材料来诱发学生思维,创设思维情境,培养创新能力,关键在于使问题情境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发生恰当冲突。设计问题时,要善于利用新旧知识间的矛盾,或运用比较、对比等方法来设问,注意引导学生将所思考问题的相关信息朝各种可能方向扩散,并由此引出更多新见解,这样才有可能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实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如在学习“四大发明”时,学生提出:“假如火药发明后不是局限于制造爆竹,用于婚丧喜庆;指南针发明后不只作为阴阳先生勘测风水工具,而用于航海对外发展,那么中国人在19世纪还会挨打吗?”对学生敢于质疑,教师绝对不能视为顽皮捣蛋或只是简单地给予现成答案,而应引导学生以小组方式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寻找相关参考读物,开阔视野,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挖掘每位学生的创造潜力,让学生以新的思路、新的角度,在寻找问题答案的惊诧中追寻历史根源,在知识海洋中遨游,学会科学地分析问题。这样做,即使学生得出不成熟或幼稚的结论,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三、搭建合作探究平台,创造创新思维的环境《课标》要求学生改变传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养成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通过体验、探究、参与、讨论等多种方式,来完成学习过程。如讲原始社会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两幅古建筑复原图,区别哪个是河姆渡居民的房屋,哪一个是半坡居民的房屋,依据是什么?学生结合教材,结合自己的认知水平进行分析、判断,并分组进行探讨、论证,最后判断出:用木头支架的是河姆渡居民房屋,陷入地下一截的是半坡居民房屋。在分析河姆渡居民房屋时,有个同学说“:河姆渡在长江流域,房子架起来能防潮,上面能通风。”另外同学补充“:如果有洪水,水可以从下面流走。”在分析半坡居民房屋时有同学认为:西安半坡在黄土高原上,干燥少雨,所以才这样建造,老师继续引导“,为什么非要陷入地下一截成半穴式呢,上下不方便,还挺黑的?”突然一位同学说“这样可以冬暖夏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