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五大寄生虫:疟原虫、钩虫(假体腔动物)、杜氏利什曼原虫、血吸虫(扁形动物门)、丝虫(假体腔动物)。世界卫生组织五大寄生虫:疟原虫、锥虫、杜氏利什曼原虫、血吸虫(扁形动物门)、丝虫(假体腔动物)。原生动物门:约有65,000多种,其中一半以上为化石,现存的约1/3为寄生物。原生动物:一类最原始、最低等、最简单的真核单细胞生物。由细胞器或类器官完成各种生活机能。后生动物:一切由多细胞构成的动物。二分裂:原生动物最普遍的一种无性生殖,一般是有丝分裂,可以是纵裂、横裂、斜分裂。出芽生殖:一种二分裂,只是形成的两个子体大小不等,大的子细胞称母体,小的子细胞称芽体。多分裂:分裂时细胞核先分裂多次,形成多核之后细胞质再分裂,最后形成许多单核的子体,多分裂也称裂殖生殖,多见于孢子虫纲。质裂:一些多核的原生动物,即核先不分裂,而是由细胞质在分裂时直接包围部分细胞核形成几个多核的子体,子体再恢复成多核的新虫体。孢子生殖:大小配子受精后的合子先发育为卵囊,卵囊内形成多个孢子母细胞,再由孢子母细胞发育成许多个子孢子,每个子孢子发育成新个体。配子生殖:经过两个配子的融合或受精形成一个新个体。接合生殖:草履虫特有的有性生殖方式。海绵动物门:目前已知约10000种,主要生活于海水中,有1科生活于淡水。为什么将海绵动物称为多孔动物?体壁上也有许多小孔或管道,并与外界或中央腔相通。所以海绵动物也被称为多孔动物。海绵骨骼:散布在中胶层内,或突出到体表,或构成网架状,具有支持及保护身体的功能。逆转现象:在钙质海绵中,形成中空的两囊幼虫,在寻常海绵纲中形成实心的实胚幼虫。侧生动物:后生动物中原始的一类,发育中有逆转现象。海绵动物体内的领鞭毛细胞除了与原生动物的领鞭毛虫类相似之外,在绝大多数其他后生动物中不曾发现。腔肠动物门:代表动物水螅、水母。除极少数种类为淡水生活外,绝大多数种均为海洋生活,多数在浅海,少数为深海种,现存种类约有11000种。辐射对称:指通过身体的中轴可以有二个以上的切面把身体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群体多态现象:指各个员之间在形态和功能上分工明显的一种群体现象。刺细胞:刺细胞排出刺丝囊,同时刺丝也由刺丝囊外翻出,形成不同长度的刺丝,用以捕食及防卫;每个刺细胞仅能排放一次,但可以由间细胞不断地补充及更新。中胶层:位于两胚层之间,由内、外两胚层细胞分泌的薄而透明的胶状物质组成,对身体起支撑作用。消化循环腔:又称肠腔,胚胎发育中的原肠,功能为消化、呼吸与排泄。体壁的两层细胞均与外界环境接触,所以呼吸与排泄作用可以由体壁细胞直接独立进行。1弥散型的网状神经系统(原始的神经组织):由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及神经纤维联合成网状神经丛或神经网。在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存在突触传递,非神经传导可以完全独立于神经元而被自身所控制。腔肠动物是最早出现神经结构的多细胞动物。具有两种基本形态:水螅型水母型体形/生活方式圆桶形,固着生活,多群体;无性生殖盘状,浮游生活,不成群体;有性生殖中胶层薄厚口部向上向下水管无有水母型个体均能表现出一种有节奏的收缩运动?水母的神经结构每隔一定时间能自发地产生动作电位,并经过神经传导引起整个身体的收缩。自发的动作电位是由起博点的神经元所引起。一个水母体似乎有一个起博点就足以引起身体有节奏的收缩运动,但多个起博点比仅有一个起博点能使收缩的节奏更有规律、更有保障、使间隔的时间也较短。浮浪幼虫:由受精卵发育成的原肠胚,其表面生有纤毛,能在海洋中漂浮游动的一种腔肠动物幼虫。扁体动物门:代表动物涡虫、吸虫、绦虫。两侧对称的生物学意义:(1)分化出前后端、左右侧和背腹面;(2)身体各部分功能出现分化;(3)运动由不定向变为定向,感应更准确、迅速有效;(4)适应性更广;(5)是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条件。最早形成中胚层,分化形成二种组织。中胚层:动物体形向大型化和复杂化发展的物质基础。皮肤肌肉囊:肌肉与表皮相互紧贴组成的体壁,体壁呈囊状,包裹着身体,加强了运动机能和各器官机能,具有保护和运动的功能。不完善消化系统:口→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