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古代历史渊源与关系发展 ------------“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之间自古以来就有着很深的渊源和交往。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中日两国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可以看出友好是长久的,对立是短暂的。友好是中日两国关系发展的主流,历史也证明了“和则两利,斗则两伤”这句话的正确性。我们不能只看到“五十年对立”,而忽视“两千年友好”,但我们更不能无视 “五十年对立”给两国人民感情带来的重创。 中日两国应本着“尊重历史,以史为鉴,和平友好,面向未来”的原则,促进两国关系朝着好的一面前进发展。在这一方面,中国人民做出了表率,战后在对日问题上表现出了一个礼仪之邦所具有的品质,以宽广的心胸,真挚的诚意向日本人民传递出友好的橄榄枝。而日本某些右翼分子、极端主义者总是挖空心思来破坏中日两国人民来之不易的友谊。 “篡改历史教课书”不但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更是对中日两国人民的感情不负责;“钓鱼岛问题”既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也冲击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参拜靖国神社”也一次次的给中日两国关系蒙上冰霜。就近日,日本某政府官员竟当众否认“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实,更是对历史的扭曲和对中国人民感情的伤害。 中日历史问题的最终解决取决于日本对历史认识的改善。所以要让中日两国关系健康正常的发展,就必须对历史有着正确的认识。 提起中日两国的历史渊源,人们都会不约而同的想到“徐福东渡”的故事。 我们暂且不去讨论“徐福东渡”这一故事的真假性,因为一切事物都其存在的价值。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记载了徐福奉秦始皇命去蓬莱山为其寻找长生不老药,徐福携男女千余人及五谷百工等出海,“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的历史过程。○1 从中国历史角度来看,这是比较可信的记载。但是由于司马迁并没说明蓬莱山的具体位置,也不能下定论说徐福去的就是现在的日本。目前史学界有以下两种见解。一是,徐福所得之平原广泽就是现在的日本;二是,徐福所到之地是朝鲜半岛南端,其后或其后代去的如本。○2 但是两者都没有否定徐福曾经与日本有过一定的历史联系,经过千余年的探讨,还是停留在历史传说阶段。随着这个美好传说在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流传,一些更为生动具体的史迹和逸闻,也应运而生。例如中古的“徐福村”、“千童县”;日本的“徐福登陆地”和刻有 “徐福之墓”的徐福墓和石碑等。 现在的徐福更多是作为连接中日两国人民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