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门诊患者。 一、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疲劳综合征(ICD-10 编码:F48.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和《中国推拿百科全书》的相关内容及其他相关文献研究。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美国疾病控制中心1994 年修订的“慢性疲劳综合征”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慢性疲劳综合征协作组制定的“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常见证候: 肝郁脾虚证 心脾两虚证 脾肾阳虚证 肝肾阴虚证 (三) 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慢性疲劳综合征协作组制定的“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慢性疲劳综合征。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患者。 2.以疲劳为主要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慢性炎症性疾病、肿瘤等,药物副作用所致的疲劳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 (3)血沉、血糖、电解质; (4)甲状腺功能。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胸部X 线片、心电图、B 超、肿瘤标志物、免疫学检查、便常规、血脂、抗“O”、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评定量表、MRI、CT 等。 (八)治疗方法 1.推拿治疗 2.针灸治疗 3.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郁脾虚证:健脾益气,调肝解郁。 (2)心脾两虚证: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3)脾肾阳虚证:温中健脾,益肾壮阳。 (4)肝肾阴虚证: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4.运动疗法 5.健康指导 (九)完成路径标准 1.疲劳症状明显好转。 2.生活质量改善。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变化,需要延长治疗时间,增加治疗费用。 2.合并其他系统疾病,如重度贫血等,治疗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3.治疗过程中不能耐受推拿手法治疗,或者推拿造成局部软组织损伤,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