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际贸易——海闻版教材》考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活动,是世界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共存。从国家角度可称为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从国际或世界角度,可称为国际贸易或世界贸易(world trade)。 2.对外贸易依存度——指一国的对外贸易额对该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称为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口依存度是进口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出口依存度是出口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该比率可以反映出一国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 3. 绝对优势理论——斯密认为: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原因及基础是各国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反之就是绝对劣势。绝对优势也可以间接的由生产成本来衡量。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有利。 4.比较优势理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每个国家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5. 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劳动力相对充裕的国家,一般拥有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而资本相对充裕的国家,则具有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以换取那些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要素的禀赋和使用比例上的相对差别。 6.贸易条件——在经济学中,把一国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PX)与该国进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PM)的比率称为该国的“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 简称 TOT),表示为: 贸易条件(TOT)= PX/PM 7. 行业内贸易——战后以来,许多国家不仅出口工业产品,也大量进口相似的工业产品,这种既进口又出口同一类产品的贸易模式被称为“行业内贸易”( intra-industry trade) 。 8.不完全竞争——古典和新古典经济理论在分析国际贸易时都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但二战以后,国际贸易的现实离完全竞争的假设越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