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心脏冲动起源于窦房结, 按一定的频率. 顺序及速度沿心脏传导系统传导,使心脏除极,为正常的窦性心律。如激动的起源,传导速度或顺序不正常,即形成心律失常。小儿心律失常发病率为5%。新生儿及婴儿期心律失常以窦性心动过速及窦性心律不齐最常见,亦可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及各种早搏。儿童期以早搏、房室传导阻滞和室上性心动过速多见。早搏又以室性早搏占首位。心律失常病因以各种心肌炎、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引起为主。部分心律失常不易找到病因, 一些在少儿期特有的类型, 如家族性与先天性心律失常可单独存在, 亦可合并有其他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一般而言,小儿心律失常预后较好, 而严重影响到血流动力学改变和引起心功能异常的心律失常可导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必须及时诊断和作出合理治疗。心电图对诊断心律失常最有价值, 一些特殊病例可采用24h 动态心电图及运动心电图协助诊断。在治疗方面,除有药物、电击除颤及起搏器之外,近年来射频消融治疗预激综合征也取得良好疗效。●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 (sinustachycardia)是指房室结发出的冲动过快,超过各年龄组正常值最高上限者。常出现在情绪激动、发热、贫血、过度活动,急性失血,休克、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肌炎及应用阿托品、 肾上腺素类药物之后。 产生窦性心动过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交感神经兴奋或迷走神经张力降低所致。多数属生理性, 不引起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随病因消除而消失。一、诊断要点(一)临床表现心率增快,较大儿童诉说心悸,胸部不适。婴儿,150次/min,2-3 岁>125 次/ min,4、5 岁>115 次/min,6 岁>100 次/min。窦性心动过速通常不超过200 次/min。(二)辅助检查心电图检查:①窦性P 波即 I、Ⅱ、 aVF、V5 导联的 P波直立,aVF 倒置。② P-R 间期不短于正常低限。③心率超出各年龄组窦性心律高限。④心率过快时可出现T 波低平和 Sr 段下降,或 P 波与 T 波重叠。二、治疗1.针对原发病治疗如感染、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力衰竭及原发性心脏疾患等。2.对症治疗无需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可适当采用镇静药。如安定 0.1mg/kg,3 次/天;或苯巴比妥 lmg/kg,口服,3 次/天。无心力衰竭者不宜使用洋地黄制剂。●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缓 (sinus bradycardia)是指窦房结发出的冲动过缓,低于各年龄组正常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