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生成的过程尿生成包括三个基本过程①肾小球的滤过②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③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除蛋白质外的其他物质经滤过膜进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的过程,称肾小球滤过(glomerularfiltration)。•用微穿刺技术进行微量化学分析表明,原尿中的成分与去蛋白的血浆相似。可见,原尿就是血浆的超滤液。(一)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所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filtrationrate,GFR)。•在体表面积为1.73m2的个体,肾小球滤过率约为125ml/min。•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filtrationfraction,FF)。•滤过分数为125/660×100%=19%,由此表明,流经肾脏的血浆约有1/5在通过肾小球时滤出到肾小囊中形成了原尿。(二)滤过膜的组成及其通透性•滤过膜由三层结构组成滤过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基膜层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层(三)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effectivefiltrationpressure,EFP)是肾小球滤过的动力,它与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相似。是指促进滤过的动力与阻止滤过的阻力之间的差值。•滤过的动力包括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和肾小嚢内原尿的胶体渗透压(可忽略不计)。•滤过的阻力包括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血浆胶体渗透压和和肾小囊内的静水压。•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经计算,肾小球毛细血管始端的有效滤过压=45-(25+10)=10mmHg。(四)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1.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是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囊内压三种力量的代数和,其中任何一种发生改变,都会影响有效滤过压的值,进而影响肾小球滤过率。(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2)血浆胶体渗透压(3)囊内压2.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肾小球滤过率与滤过面积有关。滤过面积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亦减小,导致少尿甚至无尿。•滤过膜通透性改变可致尿成分的异常。3.肾血浆流量•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肾血浆流量主要影响滤过平衡的位置。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原尿进入肾小管后称为小管液。小管液在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的水分和各种溶质将部分或全部被管壁上皮细胞重新吸收回血液的过程,称为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reabsorption)。(一)重吸收部位、方式及途径1.重吸收部位•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都具有重吸收功能,但近端小管(尤其是近曲小管)重吸收的物质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因而是重吸收的主要部位。2.重吸收方式:重吸收方式有主动和被动两种。3.重吸收途径:重吸收的途径有跨细胞途径和细胞旁途径,以前者为主。1.Na+和Cl-的重吸收•原尿中99%以上的Na+可被肾小管与集合管重吸收,这对维持细胞外液的总量及渗透压十分重要。Na+在肾小管各段的重吸收率不同。2.水的重吸收•水主要是由于溶质重吸收后造成的渗透压差而随之被动重吸收的。正常人滤液中的水分约有99%被重吸收,仅有1%排出体外。•水的重吸收可分为两部分–必然性重吸收:在近端小管伴随溶质重吸收的水与体内是否缺水无关,总是占原尿中水的65%~70%,该段小管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是等渗性、必然性重吸收。–调节性重吸收: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其上皮细胞对水不易通透,这部分水的重吸收只有在抗利尿激素的存在下才能进行,即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约占原尿中水的20%~30%。3.HCO3-的重吸收•正常由肾小球滤过的HCO3-约80%~90%在近端小管重吸收。4.K+的重吸收•原尿中90%左右的K+被重吸收回血。K+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在近端小管,是逆电化学梯度主动重吸收的。终尿中的K+主要是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来的。5.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正常情况下,原尿中的葡萄糖全部被重吸收回血液,故终尿中不含葡萄糖。•葡萄糖的重吸收是一种需要Na+参与的继发性主动转运过程。•葡萄糖的重吸收全部在近端小管中进行。–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有一定的限度,当血糖浓度超过160~180mg/100ml时,小管液中的葡萄糖不能全部被重吸收,尿中将出现葡萄糖。–通常把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renalglucosethreshold),正常人为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