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15 课(第 11 套)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 小题,每小题4 分,共 48 分)题号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1. 发生在 1920 年苏俄的现象有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2. 下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错误的是A. 它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政策 B.它的制定是当时形势的需要C. 对巩固苏维埃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D. 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3.1921 年苏俄的粮食播种面积只有9 030 万公顷,比1920 年减少 690 万公顷,只及1913年的 85%。此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B.国内战争使农业生产形势日益恶化C.新经济政策的推行,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D.苏俄工业化发展,工业反哺农业所致4. 列宁说,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方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政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A.国家控制一切经济命脉B.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关系发展商品生产D.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5. 列宁对党内的同志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验做出判断。”列宁进行的比较成功的“实验”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D.建立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6. 美国历史学家R.R. 帕尔默 (R.R.Palmer)在《世界现代史》中说:“一个农业国要工业化,只要从农业中提取资金⋯⋯在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需要进行类似的农业革命,不过2这是在国家资助下进行的。”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进行的“农业革命”是A.实行余粮征集制B.扩大国营农场自主权C.实行农业集体化D.交纳固定粮食税7. “20 世纪 50 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 到 1/5 ,因而被28 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 年,苏联自身只有 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8. 《道德经》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诚信”有利于人格的塑造,也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主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