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田间学校 农民田间学校的由来 v 最初农民田间学校(FFS: Farmer Field School)是为培训印尼稻农学习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技术而开办的。1984年 FAO 开始在东南亚实施水稻IPM 项目,1992 年 FAO 在 IPM项目实施中总结出在田间全生长季办农民田间学校的方法是使农民转变观念,改变乱用药现状,增加效益,保护环境的最好方法 农民田间学校在我国的发展 v 1989 年我国加入联合国粮农组织项目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以来,农民田间学校模式在水稻、棉花、蔬菜、茶叶、果树等农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推广应用。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与创新,农民田间学校模式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农业推广体系中的一项重大创新,解决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最后一道坎”的问题 农民田间学校的概念 农民田间学校就是一所没有围墙学校,是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以“能力建设”为目的,以农民、辅导员为主进行信息、技术交流,经验分享的平台(模式) 农民田间学校的工作理念 v 推广教育的过程是给人, 而不是为人工作的过程 v 推广教育的过程是帮助别人自立的过程,而不是使他们有所依赖 v 推广教育的过程是农民和辅导员之间双向交流的过程 v 以人为本、能力为先、自下而上的培训理念 农民田间学校的教学模式 v 三权:自主权、发言权、思维权 v 三式: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 v 三重:重需要、重实践、重技能 v 三动:动手、动脑、动口 v 三多:多途径、多手段、多方法 农民田间学校的培训特点 v 实操性 v 针对性 v 时效性 v 实用性 农民田间学校的目标 v 增强农民的自信心、生态意识、标准化生产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农民自主生产、科学决策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农民素质 v 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 v 解决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最后一道坎”的问题。使科技真正入户,将科技成果实实在在的送到农民手中 农技推广最后一道坎 v 改革开放开放以来,小规模经营农户很难将农业推广部门传授的新技术付诸实施。其原因: Ø 小规模农户生产条件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Ø 面临问题种类和问题的严重程度方面存在差异 Ø 农民个人教育背景、经验和习惯方面的差异 Ø 家庭经济现状及农民希望达到的目标存在差异 农民田间学校与常规培训的比较 v 传统技术推广 告诉农民做什么 Tell farmers what to do v 农民田间学校 教农民如何解决问题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