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是个体心理长期发展的产物,他反映了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与生活态度。俗话说:信心多一分,成功多十分。儿童的自信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活动。 缺乏自信心,往往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制约学生的行为,束缚学生的思维,使学习有始有终。 小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帮助小学生从小树立自信心,让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是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建立自信心必须有两个条件: (1) 相信自己能行; (2) 自己的能力被别人欣赏、承认,生活在被欣赏的环境中。 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 一、 对学生以鼓励为主,唤起自信心 教师的“评价语言”尽量以正面鼓励为主,通过简洁、中肯的评价,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唤起学生的自信心。平时,要尽可能的表扬每一个学生,细心留意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把握时机,如在学生取得成绩时,学生做好事时,特别是后进生取得了进步时等。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细小事件,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对他的了解和重视。 二 、 建立适中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产生自信心 确立教学目标时,应注意适应因材施教的需要。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水平,选择有关的教学内容和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太高,教学内容难度大,学生听不懂,多次努力,几经挫折,还是没有收获,学生就会丧失自信心,学习情绪想下降,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反之,教学目标太低,不能让学生产生求知欲学生也会产生不良情绪。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适中,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获得知识,达到目标,产生成功后的喜悦感,从而形成积极的心理特征,相信自己的能力,产生自信心。 三、教会学生辩证地分析、比较问题,发展自信心 儿童的自信心往往是在通过与他人比较的基础上产生的。以同学、伙伴的优点与自己的缺点相比,这样就越比越泄气,但也不能拿自己的长处与他人的短处相比,这样不仅无益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反而会造成自傲或自负等缺点。应当让学生明白,世界上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我们应该学会辩证地分析比较,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长处应发扬广大,短处应设法弥补,这才是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的正确态度!才有利于自信心的良好发展。 四、班主任应创设一个欣赏、信任学生的环境,激励子信心 一个人的自信心是自我意识长期发展的结果,它与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密切相联。在儿童时期,对自我的认识与评价是根据成人和伙伴的态度来确定的。作为班主任,首先应创设一个欣赏他们,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