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药的剂量和用法VIP免费

中药的剂量和用法_第1页
1/16
中药的剂量和用法_第2页
2/16
中药的剂量和用法_第3页
3/16
第七章中药的剂量第一节剂量•一、概念: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的分量。一般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中药的计量单位有:重量、数量、容量。•明清以来,普遍采用16进位制,即1市斤=16两=160钱。自1979年起,全国已经统一采用公制,即1公斤=1000克,为了处方和用药的简便,按规定可采用1两=30克,1钱=3克,1分=0.3克,1厘=0.03克的近似值进行换算。中药的用量是否得当,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药量过小,起不到治疗作用而贻误病情,药量过大,克伐正气,不论用量过大,还是用量过小,都会给疾病的治疗带来不利的后果,因此,对中药剂量的使用应采取科学,谨慎的态度。一般来讲,确定中药的计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二、确定剂量的依据(一)药物的性质性能•1.药材质量质优力强量宜小,质次力弱量宜大。•2.药材质地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用量宜小;矿物贝壳类质重的药物,用量宜大;干品量宜小,鲜品量宜大(一般为干品的四倍)。•3.药物气味气味平淡用量宜大;气味浓厚用量宜小。•4.有毒无毒剧毒药或作用峻烈的药物应严格控制剂量,防止中毒。(二)用药方法•1.方药配伍单味药用量宜大;复方应用用量宜小•2.剂型入汤剂用量宜大;入丸散用量宜小。•3.使用目的槟榔:行气消积用6:15g,驱虫用60:120g。(三)患者情况•与年龄、体质、病情的关系:•一般老人、小儿、妇女产后及体质虚弱的病人,要量宜小;•体质强的病人用量宜大;•病情轻、病势缓、病程长者用量宜小•病情重、病势急、病程短者用量宜大。三、中药的常用剂量•一般中药的常用剂量约5~10克;•部分常用量较大为15~30克;•新鲜药物常用量为30~60克。第八章中药的用法一、给药途径给药途径是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之一。给药途径不同,会影响药物吸收的速度,分布及作用强度。•中药传统给药途径:主要口服、皮肤给药两种外,还有吸入、舌下给药、粘膜表面给药、直肠给药等。•中药现代给药途径:在中药传统给药途径基础上又增添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穴位注射、静脉注射。二、应用形式中药传统应用形式:•(1)口服:汤剂、丸剂、散剂、酒剂、露剂。•(2)皮肤:膏剂、散剂、丹剂、涂擦剂、浸洗剂、熏剂、灸剂。(3)腹腔:栓剂、药条。中药新剂型:注射剂、胶囊剂、片剂、冲剂、水丸剂、气雾剂、膜剂。三、煎煮方法•1.水:洁净而无杂质的泉水、河水、井水、自来水等。•2.用具:煎药器具最好选用砂锅,砂罐等陶瓷器皿,忌用铜、铁等金属器皿以免发生化学变化,影响疗效。•3.煎药火候:分文火、武火。4.煎煮过程:煎药前加入适量的水浸泡(30:60分钟)后,进行加水煎煮(一般液面应高出饮片3~5厘米,先用武火煮沸,后用文火使药液保持沸腾状态),一剂药煎煮2~3次,每次煎煮30分钟,并将2~3次煎液混合后服用。煎药时还要严格遵照医嘱,有的药医生注明需要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等特殊煎法。某些药物如汤剂特殊煎煮方法。处方上需加以注明。(1)先煎:矿石、贝壳类药物由于有效成分难煎出,应打碎先煎,煮沸20~30分钟,再下其他药物同煎。此外,附子、乌头等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应先煎45~60分钟后再下其他的药物,以减低毒性。(2)后下:气味芳香,有效成分易于挥发的药物,需在其他药物煎沸5~10分钟后放入。(3)包煎: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用沙布袋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防止药物混浊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及沉于锅底,加热时引起焦化或糊化。(4)烊化:某些胶质类药物及粘性大而易溶的药物,为了避免入煎粘锅或粘附其他药物影响煎煮,应烊化后服用。如阿胶、鹿角胶、鸡血藤胶,龟甲胶、鳖甲胶及蜂蜜、饴糖等。(5)另煎:某些贵重药材应另煎。(6)冲服:一些入水即化的药物或原为汁液性的药物宜冲服。四、服药方法:•汤剂一般每日一剂,分2次服用,病情急重者可考虑1日2剂。•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驱虫药、泻下药宜饭前服(多数药都宜饭前服),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药和进食应间隔1小时。•安神药应睡前30至1小时服用。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中药的剂量和用法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