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金融市场的国际化 一、基本原理 20世纪 60年代是欧洲货币市场在全球范围迅速发展的时期,包括欧洲和亚洲在内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发展离岸金融业务促进了金融市场国际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增长。 从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自然渐进式的,一般是从国内的区域性金融中心自然发展为全国性金融中心,再通过对外开放发展成为全球性的国际金融中心;另一种则是利用优越的地理位臵和优惠的政策,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和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离岸金融市场。伦敦、纽约、东京等国际金融中心为前一种模式;新加坡、巴哈马、开曼群岛为后一种模式。 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可以吸引大批外国银行加入,对所在国的经济建设、外贸和金融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要求所在国实行金融开放政策,对所在国的资本流动和金融市场稳定又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如何既推动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又保持国内经济和金融稳定,这是许多国家在金融市场国际化发展潮流中面临的共同课题。 在这方面新加坡是一个成功的典型。新加坡政府采取积极的金融开放政策和和谨慎的金融监管措施,将新加坡建成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的成功经验,值得中国在金融市场开放的进程中学习借鉴。 二、案例内容 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获得独立。 1967年 6月,新加坡成立了货币委员会,从英国人手中收回了货币发行权,发行了自己的货币。 此后,新加坡政府立即着手对工业和金融结构的改革,建立了自己的银行体系。 为了迅速实现富国强民的目标,根据自身的国情和国际金融发展的形势,新加坡政府决定将发展金融服务业作为建立新的国民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加以重点倾斜和支持,由此确立了金融立国的政策和金融市场国际化的战略。 1968年,新加坡政府决定抓住欧洲货币市场对美元需求大增的有利时机,创建亚洲美元(以下简称“亚元”)市场。 新加坡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愿望恰好也迎合了以美洲银行为首的一些外国银行在东南亚开展国际金融活动的利益。 1968年,美洲银行率先向新加坡政府申请,在其银行内部设立一个专门经营离岸美元业务的系统──亚洲货币单位(Asian Currency Unit)。通过该系统可办理非居民的美元存款、外汇买卖和资金借贷等项业务。 1968年 10月 1日,经批准后美洲银行的亚洲货币单位以 20万美元的存款基数开始其经营活动。 到 1970年,新加坡政府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