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Compass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4.1 概述 一、 双星定位系统的发展简史 人类是在一次偶然事件中发现可以利用卫星进行导航。1957 年,前苏联成功发射第一枚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 号(Sputnik-1)进入轨道后不久,美国詹斯·霍普金斯(Johns Hopkins)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APL)两位科学家在跟踪这颗苏联卫星时无意中发现,他们收到的无线电信号有多普勒频移效应,即卫星在飞近地面时,接收机收到的无线电频率逐渐增高,飞远时则逐渐降低。科学家对这种现象研究后产生灵感,卫星的轨道可由地面站测得的多普勒频移曲线确定,若知道卫星的精确轨道,不就能确定地面接收机的位置了吗?从此,一种先进的导航技术“卫星导航”悄然兴起。 当时美国科学家们即倡议利用卫星,为其核动力弹 道导弹 潜 艇 进行定位导航,以修 正 惯 性 导航系统的时间 累 积 误 差 。于 是美国在 1958年提 出 利用“多普勒频移效应”与 “标 准 时间 差 ”定位原 理的第一代 卫星定位系统— — 经 纬 仪 (Transit)构 想 ,1960 年 4 月 开 始 发射首颗卫星,1964 年提 供 军 用服 务 ,1967 年开 放 给 民 间 使 用,此后曾 进行两次改 进,1988 年 8 月 进行最 后一次发射,2000 年系统报 废 。“经纬 仪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成功,导致 美国与 苏联研发与 建 立 更 大规模 、 高 精度 的 卫星导航定 位 系统, 即 全 球 定 位 系统(GPS) 1958 年8 月3 日 ,“ 鹦 鹉 螺 ” 号 成 功 地 完 成 从 美 国 西 雅 图 至 英 国 波 特 兰 港 ( 途 经 珍珠 港 - 白 令 海 峡 - 北 极 - 波 特 兰 历 时 21 天 ),并 在 途 中 从 冰 层 下 穿 越 北极 的 试 航 , 时 人 誉 之 为 “ 开 创 了 征 服 广 漠 北 极 的 新 纪 元 ”。 与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 格洛纳斯)。 1983 年,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陈芳允院士及其合作者提出利用两颗同步定点卫星进行导航的设想,经过分析和和初步实地试验,证明效果良好。1986 年初,我国正式以双星快速定位通信系统为名开始进行整个计划,并由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负责研发。当时专家的研究报告提出多种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构想,经过深入评析,多数专家认为,利用 2 颗或 3 颗位于地球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