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护理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护理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护理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护理曹玲凡曹玲凡•CIN即宫颈上皮内瘤变,是宫颈癌前病变,是一组疾病的统称,它包括宫颈不典型增生及宫颈原位癌。癌前病变在相当长时期是可逆的,由癌前病变发展到侵润期,约需8~10年,甚至20年。•CIN的概念最早于1967年由Richart提出,CIN又分CINI、CINII和CINIII,反映了宫颈癌发生演进的过程。•宫颈癌前病变,并不等于宫颈癌。从宫颈癌前病变发展至宫颈癌需要经过宫颈上皮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的过程,大概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在此期间如果能够及时治疗,就能避免宫颈癌的发生。治疗宫颈癌前病变应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病例1:患者,女,40岁,不规则阴道流血三个月,检查:宫颈下唇菜花样肿物,触之易出血,子宫大小正常,活动度良好,宫旁无明显增厚。请问:该病人可能患什么病?病因(Etiology)•1.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近年来随着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下生殖道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HPV感染与子宫颈癌前病变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关联。HPV感染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性传播疾病,是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和宫颈癌发生的病因。分子生物学及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有致癌性。HPV根据其致癌性不同可分为不同类型:HPV16,18,45,56为高危型,HPV31,33,35等11种为中危型,HPV6,11,26等8种为低危型。CINⅠ及亚临床HPV感染常为HPV6、11型,80%CINⅢ为HPV16型感染。病因(Etiology)•2.其他因素•(1)吸烟吸烟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其降解物尼古丁与致肺癌类似的刺激性,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2)微生物感染淋球菌、单纯疱疹病毒(HSV)、滴虫感染可增加对HPV的易感性,从而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发生有关。•(3)内源性与外源性免疫缺陷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可致CIN的发生增加,如Hodgkin病、白血病、胶原性血管病与HPV感染性疾病发生有关。关于宫颈上皮内瘤变包括所有癌前病变和原位癌CINI级:milddysplasia轻度不典型增生CINII级:moderatedysplasia中度不典型增生CINIII级:severedysplasia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临床表现(ClinicalCharacteristics)◆症状(Symptomy)CIN一般无明显症状和体征,部分有白带增多、白带带血、接触性出血及宫颈肥大、充血、糜烂、息肉等慢性宫颈炎的表现,正常外观宫颈也占相当比例(10%~50%),故单凭肉眼观察无法诊断CIN。检查•1.细胞学检查•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此法具有简便易行、经济有效及多次重复的特点,已成为妇科常规检查的重要内容及宫颈癌普查中首选的初筛工具。检查•2.涂抹醋酸肉眼观察(VIA)•VIA是指宫颈表面涂抹3%~5%醋酸溶液后,无放大条件下肉眼直接观察宫颈上皮对醋酸的反应程度。根据醋白上皮的厚薄、边界轮廓和消失的快慢等作判断。检查•3.碘试验•又称为Schiller试验。是将碘溶液涂在宫颈上观察其染色的部位。正常子宫颈鳞状上皮含糖原,糖原与碘混合后产生深赤褐色或深棕色,不染色为阳性。宫颈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鳞状上皮缺乏糖原或不含糖原,涂碘后不染色,有助于定位异常上皮,识别危险的病变,以便确定活组织检查取材的部位。检查•4.阴道镜检查及镜下活检•是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的重要手段。阴道镜检查有助于定位异常上皮、增加活检取材的准确性。有经验的医生可以通过镜下的特征性表现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分级做出临床诊断。检查•5.病理学检查•确诊的标准。•6.HPV检查•近年来HPV检查常用来帮助细胞学难以明确意义的临床鉴别诊断和CIN治疗后的随诊。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普查)最普遍应用于筛检宫颈癌的辅助方法之一,是普查采用的主要方法。癌细胞:可见非常大的核,伴明显的染色质分布异常,以及非常大的核/胞质比率。放大倍数×65碘试验(Schillertest)始于1938年,对癌无特异性,用于明确病变危险区,确定取材部位,提高诊断率。正常宫颈:席勒氏碘染色,CINⅡ级见鳞柱细胞交界处异常上皮不能被碘染色阴道镜检查(Colposcopy)始于1925年,选择病变区取材。八、诊断(Diagnosis)由于CIN常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根据临床检查难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