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劳 动 与 社 会 保 障 专 业梁 雅 方学 号2013077030 通过这一学期对社会福利思想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世界上的各种传统以及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对中国传统的福利以及中国近现代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仅谈谈我对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解。一、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思想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主要包括儒家佛家以及道家三大类社会福利思想。(一)儒家社会福利思想。先百家争鸣时期即成为文化主流之一的儒家思想, 在当时已经显示出完备性和成熟性。在孔子创立儒家学说的时代, 社会进步已经提出了对于社会福利政策的要求。早期儒家的文化构成中,已经包含了社会福利思想的涵。(1)“仁”学一种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一种调节社会关系的道德规。孔子道德思想的基点:①“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整个思想中最富有光彩的地方,它在理论围把所有的人置于了平等的地位。 “仁”的思想,“爱人”的思想,推行至于社会生活,成为种种福利政策和福利行为的文化基础(2)“惠民”孔子学说中体现社会福利意识最为突出的,是“惠民”的主。惠爱其民,惠予其民,惠存其民。鳏寡孤独废疾者当享受最高等级的惠爱。(3)“”社会理想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4)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孟子把“仁”的原则提升为一种政治道德,并且看作一种执政条件。(二)佛学的社会福利思想。从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中国文化开始受到一种外来文化的强大影响,即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佛教传入中国地后,最早的信奉者多为帝王贵族。1、重慈悲“生时善恶皆有报应,故贵行善修道” 。 2、“悲田养济坊”的社会福利结构佛文化的一个特殊现象,就是僧尼行乞。佛寺也有施舍的行为。如,佛寺向民间施“腊八粥” 。(三)道教的社会福利思想道德的基本信仰是“道”和“德” ,来自道教崇奉的始祖老子所著的《道德经》。“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天、地、人所主宰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取得这种本源的体性就是“德” ,体现在人类和社会生活上,就是伦理道德。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