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中西方舞蹈差异 前 些 日 子 , 看 到 杨 少 莆 的 《 中 国 芭 蕾 》 。 其 中 讲 述 了 中 西 方 芭 蕾的 不 同 之 处 , 颇 有 趣 味 。 文 中 说 西 方 芭 蕾 是 人 类 摆 脱 大 自 然 束 缚 的 最为 美 妙 的 壮 举 , 其 表 现 与 芭 蕾 姿 态 中 的 开 张 性 、 放 射 性 , 强 烈 地 表 现出 要 脱 离 大 地 怀 抱 , 到 新 的 空 间 , 更 美 的 世 界 去 的 渴 望 , 反 映 西 方 飞升 向 上 的 民 族 情 绪 ——亲 天 情 结 。 而 在 个 性 备 受 压 抑 , 推 崇 驯 顺 、 温良 恭 俭 的 东 方 民 族 , 却 找 不 到 西 方 芭 蕾 的 舞 姿 。 中 国 的 “含胸”、“颌首”的 内敛性 动作则反 映 了 东 方 民 族 眷恋大 地 的 民 族 情 结 ——恋地 情结 。 “亲 天 情 结 ”、 “恋地 情 结 ”这一说 法虽听似有 些 怪诞, 却 很值得推 究。 “黄河之 水天 上 来, 奔流到 海不 复回”。 黄河是 中 华民 族 的 摇篮。黄河两岸沃野千里, 是 中 国 这个 古老民 族 赖以生存的 依托。 “日 出 而作, 日 落而 息, 凿井而 饮, 耕田而 食”就是 最 生动的 写照。 中 国 人 民世 代久居一地 , 以耕种为 生。 在 古代中 国 的 祭祀仪式中 , 朝拜大 地 ,是 一项重要 的 活动。 祭天 是 虚拟的 , 只是 君统天 授的 象征;而 祭地 ,却 有 着丰富的 内容:祈祷风调雨顺 , 五谷丰登, 都有 着实在 的 意义。今天 我们还常说 “大 地 , 我们的 母亲 。 ”这种“恋地 ”亲 情 , 不 仅是历史的 , 还是 氏族 的 , 心理的 , 并影响着经济和文 化的 演进。 从而 久而 久之 , 便于土地 发生了 一种“亲 情 ”。 而西方文明则源于爱琴海,即以希腊群岛为中心的爱琴海文明,那里的人们从大海那一望无际的美丽的色泽上,看到了人类的美好希望;同时又从大海那随时可以毁灭一切的惊涛骇浪中,产生了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愿望。感悟生命的短暂,人的感情需要快速的得到释放;由于自然环境的急遽变化,人们会更企求一种超越的力量去控制,因而借助于舞蹈的形式,用奔放、用激情去尽情抒发个人的感受,表现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