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呼吸衰竭和急性病人的护理沙县卫校许逸婷学习目标1、掌握呼吸衰竭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的身心状况和主要护理措施2、熟悉呼吸衰竭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辅助检查、治疗要点及病人的常见护理诊断/护理问题。3、了解呼吸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及病人的护理目标和护理评价4、学会运用护理程序对呼吸衰竭病人实施整体护理,为病人及家属提供心理和社会支持目录CONTENT01020304概念与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与治疗要点护理/诊断及措施01概述与病因病理【概念与病因】呼吸衰竭:简称呼衰,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的综合征。诊断标准:在海平面、标准大气压、静息状态下及呼吸空气条件下,动脉血氧分压(PaO2)<60mmhg,伴或不伴二氧化碳分压(PaCO2)>50mmhg,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血量降低等因素导致的低氧血症,即可诊断。病因:①气道阻塞性病变:慢阻肺、重症哮喘等引起的气道阻塞和肺通气不足,导致缺氧和CO2潴留,发生呼吸衰竭。②肺组织病变:严重者肺炎、肺气肿、肺水肿等导致有效弥散面积减少、肺顺应性减低通气/血流比率失调,造成缺氧或合并CO2潴留。③肺血管疾病:肺栓塞可引起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呼吸衰竭④胸廓与胸膜病变:外伤造成连枷胸、胸廓畸形。广泛胸膜增厚、气胸等造成通气减少和吸气体不均匀导致呼吸衰竭。⑤神经肌肉病变:脑血管疾病、重症肌无力等导致呼吸机无力或麻痹。【发病机制】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发病机制①肺通气不足:健康成年人在静息状态下呼吸空气时,有效通气量达4L/min,方能维持正常肺泡氧PaO2和PaCO2。当二氧化碳产生量增加时,需通过增加通气量维持正常的PaCO2。各种原因导致的肺泡通气不足时,使进出肺内的气体量减少,导致PaO2↓,PaCO2↑,从而导致CO潴留。②弥散障碍:肺内气体交换是通过弥散过程实现的。气体弥散量取决于弥散面积、肺泡膜的厚度等。肺实变可引起肺弥散面积减少,肺水肿等引起弥散间距增宽。从而导致弥散障碍。由于O2弥散速度比CO2慢,且O2弥散能力仅为CO2的1/20。所以弥散障碍的时候仅以低氧血症为主。③通气/血流比例失调:通气/血流比例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毛细血管总量之比(VA/Q),正常人安静时为4L/5L=0.8。导致失调的情况:①部分肺泡通气不足②部分肺泡血流不足④肺内动-静脉解剖分流增加⑤氧耗量增加:各种原因导致氧耗量增加时,肺泡氧分压下降,因此需要通过增加通气量来防止缺氧,若此时伴有通气功能障碍则会出现严重低氧血症。【发病机制】呼吸衰竭的分类按动脉血气分析Ⅰ型呼吸衰竭(缺氧性呼吸衰竭):缺氧而无二氧化碳潴留(PaO2<60mmhg,PaCO2正常或稍低★)常见于换气功能障碍的疾病,如ARDS。Ⅱ型呼吸衰竭(高碳酸性呼吸衰竭):缺氧伴二氧化碳潴留(PaO2>60mmhg,PaCO2>50mmhg★.)常见于肺泡通气不足,如慢阻肺。按病程急性呼吸衰竭慢性呼吸衰竭:最常见病因:慢阻肺02临床表现【护理评估】(一)健康史①询问病人有无慢阻肺(最常见)、重症哮喘、重症肺结核。肺间质纤维化等病史②有无胸部手术、外伤、胸廓畸形等病史③有无呼吸道感染(主要诱因)、高浓度吸氧、麻醉等诱因。(二)身体状况1、症状:除了原发症状外,主要表现为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引起的呼吸困难和多器官功能障碍。(1)呼吸困难:最早、最突出症状。表现为呼吸费力伴有呼气延长,严重时呼吸浅快、点头或提肩呼吸。并发二氧化碳麻醉时,出现浅慢呼吸或潮式呼吸,严重者可由间歇呼吸。【护理评估】(2)发绀:是缺氧的主要表现、最典型的表现,以口唇、指(趾)甲、舌较为明显。发绀主要取决于缺氧的程度,也受血红蛋白、皮肤色素、心功能等影响。(3)精神神经症状::轻度缺氧时注意力分散、智力或定向力减退;缺氧加重时,逐渐出现烦躁不安、神志恍惚、嗜睡、昏迷。二氧化碳潴留早期表现为兴奋症状,如烦躁不安、昼睡夜醒。二氧化碳潴留加重时为抑制症状,如表情淡漠、肌肉震颤、间歇性抽搐、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