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20世纪50年代末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对教育的影响和冲击很大。为了提高各自的教育教学质量,各种教育实验和研究相继开展,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是,在这些教育理论影响下的教育改革并没有获得成功,发达国家的教育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由于忽视了师生人际关系,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比如,人—机教学系统导致儿童心理上的缺损,导致“非人化”的“人的灾难”;忽视健康的师生人际关系导致课堂教学上出现“生态”危机。 20世纪70年代末,克兰诺和梅隆用 4年间的时间对英国的4300小学生进行了认真的研究,结果证明:师生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教师与学生社交方面发展的期望对他们日后的学习成绩影响最大,远远超过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期望所产生的影响。教师对学生学习潜能的期望所产生的影响则处于次要地位。 合作理论的思潮 它们主要包括:前苏联的合作教育学;美国罗杰斯的人际关系理论;前联邦德国的交往教学论;美国斯莱文的合作学习理论等。这些教育理论汇集在一起,形成了一股世界性的合作教育思潮,将对走向 21世纪的人类教育产生重大影响。 合作教育思潮视野中的人际关系 它主要是指以师生关系为中心的诸多教育关系(教师与校领导、学校与社区、教师与家长、学生与学生等)的健康与协调。 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人际关系哲学,十分强调人际关系交往对个体成长的意义。他认为,人与人的交往是可能的,人们不仅可以交流思想,而且可以分享许多隐私的情感:对未来的梦想、内心的感受、隐私的冲动。人际交往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有益的。通过沟通,可以相互启迪、丰富彼此人生;在友谊关系中,人们相互接纳及彼此探索,可以促进个人的成长,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求。他明确提出这个理论可以应用于治疗、婚姻、父母与子女、师生、社会地位不同以及种族不同的人们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合作学习? 斯莱文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托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 美国明尼明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沙伦博士认为:“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则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在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