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创造一个安静优美的校园环境” 北京市第八中学 张涛 一、活动概述: 该活动适合在初中一、二年级中开展。主要是对学生活动的校园环境,中的噪声污染、绿化美化等方面展开调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与措施。通过该活动可以很好地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及以下创新实验原则:主体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综合渗透(结合地理、生物、物理等多学科知识)、合作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设计、合作研究、合作考察、合作调查、合作制作、合作总结等多种合作)、创新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不断求新、求异)等等。 二、基本设想与前期准备: 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学校不同地方噪声、绿化、美化方面的资料。发现一些问题,找出科学依据,针对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然后,撰写出活动报告,也可以制作成多媒体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由同学、老师提出意见与建议,针对这些意见与建议,继续深入研究,予以改进,最终完善报告,以达到更高的标准。 前期准备包括:背景介绍,课题提出,计划制定,人员分工,所需器材等诸多方面。 背景介绍,指的是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历史,介绍给同学。 课题提出,提倡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从热爱学校的角度开展“创造一个安静优美的校园环境”这一主题活动。而且这样的活动,既可以做到学生活动的安全进行,又极利于具体操作。同时也对学校建设起到监督、管理、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可谓一举多得。 计划制定:对所要进行的活动进行规划,具体设计每一步骤,做到有的放矢。 人员分工:充分调动每一名组员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的长项。充分体现同学们的合作精神。打造整体。 所需器材:长卷尺(测量学校距离),录音机(录学校及周边噪声),声级计(有条件的学校,可进行专业噪声测量),电脑(进行多媒体可见制作)等。 三、活动过程(分步骤): 第一部分:理论学习 初一的新生虽然对“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不陌生,但是对这一概念的具体内容,及其发展、形成过程了解不深,因此在学生中首先进行适当的理论学习。 2 首先介绍“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的产生背景。我首先并没有讲述过多的理论,而是举了许多例子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如:1952 年 2 月的“伦敦烟雾事件”、日本的“水俣事件”、我国的淮河治理等。(这些在《环境篇》中也列举了很多)。 然后简单讲述了自 20 时纪 60 年代以来这一观念的形成过程。简介了 1972 年的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