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先危险性分析程序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时 , 一般是利用安全检查表、经验和技术先查明危险因素存在方位 , 然后识别使危险因素演变为事故的触发因素和必要条件, 对可能出现的事故后果进行分析 ,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预先危险性分析包括准备、审查和结果汇总三个阶段。1. 准备阶段对系统进行分析之前 , 要收集有关资料和其他类似系统以及使用类似设备、工艺物质的系统的资料。对于所分析系统, 耍弄清其功能、构造 , 为实现其功能所采用的工艺过程 , 以及选用的设备、物质、材料等。由于预先危险性分析是在系统开发的初期阶段进行的 , 而获得的有关分析系统的资料是有限的,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借鉴类似系统的经验来弥补分析系统资料的不足。通常采用类似系统、类似设备的安全检查表作参照。2. 审查阶段通过对方案设计、主要工艺和设备的安全审查, 辨识其中主要的危险因素, 也包括审查设计规范和采取的消除、控制危险源的措施。通常 , 应按照预先编制好的安全检查表逐项进行审查, 其审查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 (1) 危险设备、场所、物质 ; (2) 有关安全设备、物质间的交接面, 如物质的相互反应 , 火灾爆炸的发生及传播, 控制系统等 ; (3) 对设备、物质有影响的环境因素, 如地震、洪水、高 ( 低) 温、潮湿、振动等; (4) 运行、试验、维修、应急程序, 如人失误后果的严重性 , 操作者的任务 , 设备布置及通道情况 , 人员防护等 ; (5 〉辅助设施 , 如物质、产品储存 , 试验设备 , 人员训练 , 动力供应等 ; (6) 有关安全装备 , 如安全防护设施 , 冗余系统及设备 , 灭火系统 , 安全监控系统, 个人防护设备等。根据审查结果 , 确定系统中的主要危险因素, 研究其产生原因和可能发生的事故。根据事故原因的重要性和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 确定危险因素的危险等级。 通常把危险因素划分为4 级:I 级:安全的 , 暂时不能发生事故 , 可以忽略 ; II级:临界的 , 有导致事故的可能性 , 事故处于临界状态 , 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 应该采取措施予以控制 ; III级: 危险的 , 可能导致事故发生 , 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 必须采取措施进行控制 ; IV 级: 灾难的 , 会导致事故发生 , 造成人员严重伤亡或财产巨大损失, 必须立即设法消除。针对识别出的主要危险因素, 可以通过修改设计、加强安全措施来消除或予以控制, 从而达到系统安全的目的。3. 结果汇总阶段按照检查表格汇总分析结果。典型的结果汇总表包括主要事故及其产生原因、可能的后果、危险性级别, 以及应采取的相应措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