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性心肌梗死护理质量标准心内科一病区王利娟2020年3月201引言03护理质量标准结果04讨论分析02急性心肌梗死护理质量标准构建方法目录05小结3第一部分引言4引言心血管疾病已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全球每年有1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一半以上死于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在我国,心血管疾病目前为慢性疾病之首,患者数已高达2.9亿,每5个成人中有1人患有心血管疾病,每年约350万人因罹患心血管疾病死亡,平均每10秒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目前,心血管疾病患病率还在持续上升阶段,病死率也居高不下。高患病率、高病死率和高额医疗费用使心血管疾病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构建一套符合临床实际、具有科学性的急性心肌梗死护理质量标准,规范护理服务行为,为评价护理服务质量提供依据。5第二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护理质量标准构建方法PART0261成立研究团队23初拟急性心肌梗死护理质量标准确定函询专家搭建急性心肌梗死护理质量标准研究团队的组织架构,下设研究子小组、资料汇总组、咨询专家组。明确研究人员设置、资质及职责要求,产生项目负责人、项目秘书和成员选取相关领域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权威的临床医疗、护理专家。专家遴选标准:①专家代表性广泛。包括急诊科医师、急诊科护士、心内科医师、心内科护士导管室护士、护理管理专家等;②专家权威程度高。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职称,从事该领域相关工作满10年;1.1研究方法在前期大量文献研究、病例回顾基础上,参考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建设标准及STEMI质量指标评价方式,以“结构-过程-结果”的质量管理三维结构模式为理论基础,通过专家会议讨论,初步拟定急性心肌梗死护理质量标准,形成专家函询问卷。74问卷的编制56问卷发放与回收问卷条目的筛选本研究设有两轮咨询问卷,第1轮咨询问卷内容包括3个部分:①卷首语。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②问卷正文。包括拟定的急性心肌梗死护理质量标准,含8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和48个三级指标。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收集专家对每个条目的评分,③专家情况。包括专家基本情况、专家对咨询内容的熟悉程度和判断依据等。本研究采用同意率(Kj)、条目重要性平均分值(Mj)、变异系数(CV)来描述条目的重要程度。以同时满足同意率>75%、重要性赋值均数>3.50、变异系数<0.25这3项指标为标准,同时结合专家意见,研究小组集体评议进行指标筛选。1.1研究方法征求各专家意见后,12名专家选择由研究者亲自送达纸质版咨询问卷,请专家在规定时间内将问卷返回。根据第1轮专家对条目的评价情况及建议进行汇总整理,编制第2轮咨询问卷。8第三部分护理质量标准结果PART039护理质量标准结果通过两轮专家函询,根据条目筛选标准:同意率>75%、重要性赋值均数>3.50、变异系数<0.25,共增加1个一级指标,1个二级指标,2个三级指标,调整5个三级指标,最终构建了急性心肌梗死护理质量标准:包括护理管理、护理人力资源、布局与设备、院中抢救、院中康复、出院随访、专科护理敏感指标、患者依从性、患者满意度共9个维度50个条目。10护理质量标准结果11护理质量标准结果结构质量12护理质量标准结果过程质量13护理质量标准结果结果质量14第四部分讨论分析PART0415讨论分析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于2013年在广州召开的第三届中国胸痛中心高峰论坛上正式发布了《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开始注重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医疗和护理质量。胸痛中心的建立主要强调,通过多学科(包括急救医疗系统、急诊科、心内科和导管室等)合作,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手段,从而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和治疗的能力。本标准的结构框架,包括急诊、导管室、病房或CCU3个阶段护理质量的评价标准,尽可能做到疾病管理的全程化监控。3.1多学科协作模式是制订急性心肌梗死护理质量标准结构指标的基本依据。16讨论分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最重要的就是缩短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的等待时间。因此,本标准在制订初期综合文献研究及专家会议意见,将“缩短救治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