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有宽读写结合的基本经验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抓住它们之间这个联系点,即读写对应性,也是读写迁移的基本因素,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不仅是提高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听、读、说、写各项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丁老师既不主张读写结合的自然性(文章读多了,就自然会写),又不主张读写结合的机械性(读什么写什么),也不赞同读写结合的随意性(随意学一点就结合一点)。他的读写结合主张读为基础,从读学写,写中促读,突出重点,多读多写,取消每周专设的两节作文课,把读写训练有机地拧在一起,指导学生训练,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丁老师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杂、乱、华、死”的通病,把着力点放在学生的读写训练上,做到有的、有序、有点、有法,让学生真正做学习语文的主人;总结了“杂中求精,打好基础”;“乱中求序,分步训练”“华中求实,突出重点”;“死中求活,交给规律”等四条基本经验。(一)有的——杂中求精,打好基础“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韩愈之述颇有启示。小学语文学科的知识虽然包罗万象,但必有知识的内在联系的规律和精华所在。为了使学生学语文不陷入知识的“迷宫”,丁老师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要学生能读会写,小学生读写应以记叙文为主(教材中的记叙文约占 80%)。因此丁老师把语文教学重点放在教好记叙文上。一般地说,事物都是复杂的整体,都是按一定的规律逐步形成的。事物既然逐步形成,也就可以逐步分解。读写教学也可以进行分解,先进行单项训练,后进行综合训练。因此,丁老师从小学语文课本的所有记叙文中,从语言结构方法、文章结构方法与思维逻辑等方面进行研究,侧重文章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描述)两个方面,归纳出记叙文读写的规律性知识,称之为“五十法”或“五十个基本功”。详见下表:丁老师把来自课文的“五十法”作为帮助学生研究范文,了解作者如果叙事、状物、写人,怎样表达思想感情和安排篇章结构的一把钥匙,又作为学生学习作文的借鉴。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反对“放羊式教学”和“题海战术”,注意把语文知识教学和语文基础技能的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双基”落在实处,练在需要处。坚持从“循法”到“无法”,让学生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读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