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轻声教育”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同伴交往能力发展迅速,幼儿说话的音量也逐渐扩大。有些班级到了大班老师往往很难控制住幼儿的说话音量,严重影响了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因此,从小班开始进行轻声教育,教师用适宜孩子倾听的、自然的、平和的、亲切的声音进行教学及常规管理。不但有益于形成幼儿认真听,轻声说的良好习惯,给班级建立良好的常规提供必要的帮助。同时,这养成了一种良好的文明礼仪良好行为。本园地理位置处于城镇结合区域。当地的家长有一共性,说话的音量较高。每天接送孩子时总能听到家长扯高嗓门的与孩子说话或是家长之间也是大声的交谈。既不是很文雅,也潜移默化的对孩子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在班级中也有部分孩子喜欢喊叫或大声说话。直接影响教学活动及教学效果。另外长期大声说话会直接破坏嗓子的健康,因此我们大多数老师都会出现一种职业病——咽喉炎。如果没有建立好良好的常规,我们势必每天处于喧闹嘈杂的环境中,长此以往,老师会出现心烦易怒的现象,对孩子而言,很难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长时间处于吵闹的环境中还会出现睡眠不足、烦躁不安、消化不良等现象。何谓轻声教育?是指教师用适宜孩子倾听的、自然的、平和的、亲切的声音进行教学及常规管理。何为方圆?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里的方圆指的正是对孩子的常规建立。常规教育既是幼儿从家庭进入集体生活的第一“必修课”,也是教师做好课堂管理的“基本功”。幼儿日常行为习惯养成以及各种常规的养成都是依托班级这块基地进行的。一个班级的常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健康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将无法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行为习惯,身体的健康以及各项活动的质量都会受到影响。常规习惯的培养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教育。可如何用平和的语气达到较好的常规,让那么多可爱、淘气又顽皮的孩子乖乖安静下来,懂得集体生活规矩呢?一、轻声教学,从内而外(一)调整态度,语气恰当都说幼儿园的老师温柔善良,善解人意,可每天对着三十个小捣蛋,难免也会有气急败坏的时候。这时很多老师嗓门就会拉高,下意识地采取强化教育,习惯用命令式的口吻教育孩子,语气也比较生硬。这样的方式,可能表面上小朋友是被驯服了,可事实上他们或许是口服心不服,长此以往,孩子会对老师的态度越来越害怕,越来越反感。会出现老师在的时候暂时的守纪律,当老师走开一会孩子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