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页词的相关知识词的相关知识•词的起源:词原是配合隋唐燕乐的曲调,并以“依调填词”的方式创作出来的一种新型歌辞形式,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在发展过程中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词牌和词题:词牌是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乐调,每个词牌都有一个名字,例如:《沁园春》《水调歌头》《如梦令》等,但它和词的内容是没有关系的;而词题是提示词的内容的,例如,《雪》《长沙》词的相关知识词的相关知识•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写作背景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听朗读材料舸舸()()寥廓寥廓()()峥嵘峥嵘()()携携()()遒遒()()遏遏()()橘橘()()子洲子洲gěgěliáokuòliáokuòzhēngróngzhēngróngqiúqiúèèjújúxiéxié思考问题:本词集中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词,圈点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语。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结合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立、看、怅、问、携、忆、记看到了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万山红遍、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眼前的景物使词人感慨万千,想到了往昔岁月,想到了祖国的命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词人思索的问题。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写景抒怀独立寒秋图独立寒秋图独立寒秋图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颠倒或省略,请大家结合诗意利用想象将前三句调整好,并简要说说它们的大意。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时间)(地点)(特定环境)湘江秋景图湘江秋景图诵读“看”所领的七句,思考词人是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描绘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远观)(近看)(仰视)(俯视)静静动动动面对此情此景,作者发出怎样的感慨?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自由竟争的万物,他想到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不由得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生“怅”谁主沉浮,主要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抒写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1925年秋天,当时正是工农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革命形势下,统一战线内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加紧了篡夺革命领导权的阴谋活动。在共产党内,党的总书记陈独秀错误估计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等主张,拱手将革命领导权让给资产阶级。在这种情况下,解决中国革命领导权问题就成了一个迫切问题。峥嵘岁月图峥嵘岁月图请问“携来白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回忆了“同学少年”的哪些内容,借此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承接过渡的作用。本词上阕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精神面貌:青春年少,热情澎湃,坚忍不拔,才华出众活动和志趣:慷慨激昂,奋笔疾书,宣传真理,为革命理想向军阀、帝国主义英勇斗争词人借对“同学少年”的回忆,流露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表现了他和他的革命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豪情。中流击水图中流击水图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节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帆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意象”简释意创作者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