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及其护理常规贵州省人民医院妇科钱家凤目录03/04/子宫肌瘤诊断、治疗子宫肌瘤临床表现01/02/子宫肌瘤病因、病理、分类子宫肌瘤概述05/子宫肌瘤护理常规子宫组成一、子宫肌瘤概述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由子宫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常见于30~50岁妇女,20岁以下少见。二、病因有关子宫肌瘤确切的发病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其发生和生长与雌激素长期刺激有关。近年来发现,孕激素也可以刺激子宫细胞核分裂,促进肌瘤生长。此外卵巢功能、激素代谢均受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调节,故神经中枢活动对肌瘤的发病也可能起重要作用。三、病理巨检实质性球形结节,表面光滑,呈灰白色,质硬,切面呈漩涡状结构外面有假包膜,假包膜的血管呈放射状,易受压致肌瘤发生各种退行性变镜检由梭形平滑肌细胞和不等量纤维结缔组织交叉构成。排列成漩涡状。细胞呈卵圆形或杆状,核染色较深。肌瘤变性玻璃样变(最常见)囊性变---继发于玻璃样变红色变---多见于妊娠期或产褥期肉瘤变---恶变钙化---供血不足玻璃样变囊性变红色样变肉瘤变钙化四、分类按肌瘤生长部位分:宫体肌瘤(90%)宫颈肌瘤(10%)子宫体部肌瘤(90%)子宫颈部肌瘤(10%)按肌瘤与子宫肌层关系不同分:肌壁间肌瘤(60%-70%)浆膜下肌瘤(20%)黏膜下肌瘤(10%-15%)浆膜下肌瘤肌壁间肌瘤粘膜下肌瘤多发性子宫肌瘤子宫肌瘤常为多发性,有时几种类型的肌瘤可以同时发生在同一子宫上一、症状:(1)月经改变是肌瘤病人最常见的症状浆膜下肌瘤、肌壁间小肌瘤常无明显月经改变大的肌壁间肌瘤可致宫腔及内膜面积增大、子宫收缩不良或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等,可导致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周期缩短,不规则阴道流血。粘膜下肌瘤常表现为月经量过多,随肌瘤逐渐增大,经期延长。肌瘤一旦发生坏死、溃疡、感染时,则有持续性或不规则阴道流血或脓血性排液。五、临床表现(3)白带增多肌壁间肌瘤使宫腔面积增大,内膜腺体分泌增多,并伴有盆腔充血致使白带增多。脱出于阴道内的黏膜下肌瘤表面极易感染、坏死,产生大量脓血性排液,或有腐肉样组织排出,伴恶臭。(2)腹部肿块随肌瘤长大,病人下腹正中可扪及块物,尤其是凌晨膀胱充盈将子宫推向上方时更容易扪及。(4)腹痛、腰酸、下腹坠胀当肌瘤压迫盆腔器官、神经、血管时,可有盆腔淤血,出现腰酸、下腹坠胀,月经期加重。当浆膜下肌瘤蒂扭转时,可引起急性腹痛。肌瘤红色变时腹痛剧烈,伴发热、恶心。(5)压迫症状肿瘤增大可压迫邻近器官,出现相应器官受压症状。(6)不孕和流产(7)贫血(二)体征与肌瘤大小、数目、位置及有无变性有关较大的浆膜下肌瘤可于腹部扪及,盆腔检查子宫不规则或均质增大,表面呈结节状,质硬,无压痛。黏膜下子宫肌瘤突出于宫颈口或阴道内,呈红色,表面光滑;伴有感染时表面则有渗出液覆盖,或形成溃疡。六、诊断1、育龄妇女有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周期缩短等病史2、查体子宫增大,表面不规则、有结节感或在宫口内或阴道内可见肌瘤3、B型超声检查是诊断子宫肌瘤的常用方法4、腹腔镜和宫腔镜检查七、治疗(一)保守治疗1.随访观察:肌瘤小、无症状、围绝经期。2.药物治疗:子宫小于2个月妊娠大小,症状不明显,围绝经期,不能耐受手术,常用雄激素。(二)手术治疗:肌瘤大于2.5月妊娠子宫大小或继发性贫血时,需手术治疗。肌瘤切除术:年轻有生育要求,术前排除子宫及宫颈癌前病变。子宫切除术:肌瘤大于2.5月妊娠子宫大小,临床症状明显,药物治疗不明显,无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50岁以下,卵巢外观正常的患者,可保留卵巢。八、子宫肌瘤术后护理常规(一)一般护理1.体位:全麻的病人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硬膜外麻醉者,去枕平卧6~8小时。病情稳定的病人,术后次晨可采取半卧位。2.监测生命体征:通常术后每15分钟观察一次生命体征并记录,观察3次正常改每小时观察一次,持续24小时。3.低流量上氧。4.保暖。(二)疼痛的护理1、做好病情观察,观察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2、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