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火电厂热工自动化的现状 1. 仪表和控制装置 80 年代初,在引进300、600MW 机组制造技术推动下,同时对仪表和控制装置采取技贸结合方式引进技术,或与国外公司合资生产具有 80 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仪表,克服了过去仪表和控制装置品种不全、可靠性低、稳定性差的局面,基本满足了火电厂的要求。 2. 分散控制系统 70 年代中后期,随着电子技术和集成电路的发展,国外仪表公司开始推出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的控制功能分散、管理监视集中的分散控制系统(Distribu ted Control Sy stem, DCS),并在生产过程中应用。80 年代中后期,为适应国内技术的发展,我国仪表制造部门相继与国外厂商合作,在电站自动化系统中推出相应的DCS。“七五”期间成套进口的电站又随主机进口了 DCS,据统计当时进入我国电站的DCS 已达 13 种,它们是 N-90(infi-90)、WDPF、HIACS-3000、MAX-1000、TDC-3000、Midas-8000、Procontrol-P、T-ME、T-20、Contronic-E、MOD-300、Centu m、I/A 系列等。 3. 锅炉炉膛安全保护(FSSS) FSSS 装置一般包括炉膛压力、火焰检测、逻辑运算部件和输出控制元件如电磁阀等,与汽包水位构成炉膛安全保护系统(FSS),继而发展为根据负荷和炉膛安全的要求切投燃烧器的控制系统,即燃烧器管理系统(BMS),由“FSS”与“BMS”组合成 FSSS。80 年代中后期的600t/h 及以下锅炉一般装有简易 FSSS 装置(即只包括火焰检测、炉膛压力保护和吹扫功能),在成套进口电站中开始应用包括燃烧器管理的FSSS。在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发展的今天,用可编程控制器(PLC)替代固态元件或继电器组成的逻辑部件,可以进一步提高FSSS 的可靠性;但要注意设计好通信接口,以便与DCS 进行通信,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 汽轮机电液控制系统(EHC) 50 年代后期,我国在200MW 机 组上开始研究电调系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概括起来可分为两个阶段,即电液并存与纯电调两个阶段。实际运行中电液并存的控制系统使用电调的时间是很短 的,甚至弃而不用,仍以机械液调维持运行。随着电气元件、电液转换器可靠性的提高,再加上动力油源采用了独立的抗燃油系统,使得电调系统的可靠性大为提 高,出现了不依靠机械液压式控制系统作后备的纯电调系统。初期采用的电调是以模拟电路组成,称为模拟式电气液压控制系统,简称模拟电调或AEH(Analog Electro-Hydraulic Control)。以后随着数字计算技术的发展及其在过程自动化领域中的应用,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