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节解剖•基底节是埋藏在两侧大脑半球深部的一些灰质团块,是组成锥体外系的主要结构。它主要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壳核和苍白球)以及屏状核、杏仁核。•壳核和尾状核称新纹状体;苍白球称旧纹状体。•它们与中脑的红核、黑质、延髓的下橄榄核以及小脑的齿状核之间有着非常广泛的联系。•从临床角度统称椎体外系。•其下行纤维主要有被盖脊髓束、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及橄榄脊髓束。•椎体外系损害定位较困难,且无实际意义。一般来说:•1、苍白球和黑质损害主要有震颤麻痹,苍白球损害愈重,肌张力增高愈显。•2、壳核及尾状核损害主要表现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和扭转痉挛,肌张力增高或多变。•3、齿状核和下橄榄核损害出现肌阵挛。(1)位置: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水平切面呈向外开放“V”字形(2)分部:内囊前肢—额部内囊膝内囊后肢—枕部丘脑豆状核部(豆状核与丘脑之间)豆状核后部豆状核下部内囊前肢内囊膝内囊后肢背侧丘脑尾状核豆状核内囊的解剖1)内囊前肢投射纤维额桥束丘脑前辐射2)内囊膝的投射纤维皮质核束3)内囊后肢的投射纤维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顶枕颞桥束丘脑中央辐射视辐射听辐射视辐射听辐射皮质核束丘脑中央辐射皮质脊髓束额桥束丘脑前辐射顶枕颞桥束皮质红核束三偏综合征及原因•偏身感觉丧失:丘脑中央辐射损伤。是丘脑腹后核至中央后回的纤维束,传递皮肤、肌和关节的感觉,如损害此区,则有对侧躯体感觉障碍。•对侧偏瘫: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损伤。皮质核束是从中央前回下行到脑干各躯体运动核,皮质脊髓束是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发纤维到脊髓前角运动核的纤维束,下行至延髓锥体交叉,其中大部分纤维交叉至对侧。所以出现对侧偏瘫。•对侧偏盲:视辐射受损。一侧视区接受双眼同侧半视网膜的冲动,损伤一侧视区可引起双眼对侧视野偏盲称为同向性偏盲。丘脑解剖1、前核群与内脏活动有关。2、内侧核群为躯体和内脏感觉的整合中枢,亦与记忆功能和情感调节有关。3、外侧核群:其中腹侧核群包括:腹前核调节躯体运动。腹外侧核与锥体外系的运动协调有关。腹后外侧核传导躯体和四肢的感觉。腹后内侧核传导头面部的感觉和味觉。靠近丘脑枕腹侧的外侧膝状体和内侧膝状体也属于丘脑特异性投射核团。内侧膝状体参与听觉冲动的传导。外侧膝状体与视觉有关。丘脑病变可产生丘脑综合征主要为对侧的感觉缺失和(或)刺激症状,对侧不自主运动。并可有情感与记忆障碍。丘脑受损主要产生如下症状:1.丘脑外侧核群尤其是腹后外侧核和腹后内侧核受损产生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具有如下特点:各种感觉均发生障碍;深感觉和精细触觉障碍重于浅感觉;肢体及躯干的感觉障碍重于面部;可有深感觉障碍所导致的共济失调;感觉异常;对侧偏身自发性疼痛(丘脑痛),疼痛部位弥散,不固定;疼痛的性质多难以描述;疼痛可因各种情绪刺激而加剧;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血压增高或血糖增高。2.丘脑至皮质下(锥体外系统)诸神经核的纤维联系受累时产生面部表情分离性运动障碍。即当患者大哭大笑时,病灶对侧面部表情丧失,但令患者做随意动作时,面肌并无瘫痪。3.丘脑外侧核群与红核、小脑、苍白球的联系纤维受损产生对侧偏身不自主运动,可出现舞蹈样动作或手足徐动样动作。4.丘脑前核与下丘脑及边缘系统的联系受损产生情感障碍,表现为情绪不稳及强哭强笑。一、本体(深)感觉传导通路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后部肌腱、关节、皮肤周围突脊神经脊神经节中枢突薄束楔束对侧内侧丘系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内囊后肢②薄束核楔束核脑干各部(一)躯干和四肢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传导通路皮肤周围突脊神经脊神经节中枢突脊髓Ⅰ、Ⅳ~Ⅶ层对侧脊髓丘脑束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后部脑干各部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内囊后肢脊髓丘系上升1-2节段(二)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压觉传导通路中央后回下部皮肤粘膜周围突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节中枢突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丘系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内囊后肢(一)视觉传导通路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双极神经元节细胞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