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患者暴力行为的综合防控暴力行为定义:暴力行为是精神科最为常见的急危事件,是指直接伤害另一个人的躯体或对某一物体的严重破坏性攻击行为,是攻击行为的一部分。它包括身体暴力和心理暴力,身体暴力包括打、踢、拍、扎、推、咬等行为,心理暴力则包括口头辱骂、威胁和言语的性骚扰。一碗热干面引发血案暴力并且被暴力发达国家情况也不乐观----今年的报道•据法国媒体“欧洲时报”8月21日报道,法国马赛当天发生一辆货车撞击公交车站事件,导致至少一人死亡。检方称肇事者可能是精神病患者。这是法国8月份发生的第3起疑似精神病人暴力事件。法国内政部长科隆8月18日曾表示,希望“动员起所有的精神病医院以及诊所采取措施,以避免这种个体恐怖主义威胁”。回归社会,减少偏见?调查显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中存在暴力倾向或行为的人约占8%~10%,而在未患病的普通人中则有近20%的人使用过暴力。发生暴力行为的精神疾病患者数量远远低于普通人,社会的偏见和孤立反而让他们更容易受到他人的暴力欺辱,成为受害者。暴力行为的发生率•数据相差较大,可能与暴力行为的概念和判定标准不同有关。•有关文献报道,国内住院精神病病人攻击行为的发生率为38%。发生于住院第1周的占72.2%。有研究发现,在精神病人的攻击对象中,工作人员占首位,而护士所占的比例又最高。•另有报道精神科护士被攻击率为96.55%。•刘杰等报道48.1%的护士回答经常和常常经历精神病人的暴力行为并且有93.8%的护士处理暴力行为时受到过不同程度的伤害。•另据调查,精神科护士遭受病人的攻击率为98.47%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的相关因素。与精神病症状的关系•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风险较高可能与某些特定精神病症状有关,如被害妄想、影响妄想、思维插入、命令性幻听等。•当患者阳性症状水平较高时,暴力行为通常只与这些症状有关;随着阳性症状水平的降低,患者的物质滥用、以往的行为问题等其它因素开始影响暴力行为的发生。人格障碍与暴力行为•人格特征偏离常态更明显,患者内倾明显,遇到问题时不懂得向社会支持系统寻求援助,而采取简单粗暴的应对行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预测作用尤其突出,提示应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例行的人格障碍评测及干预,以预防和降低攻击暴力行为的发生。情绪进行反应的能力缺陷1.具有暴力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表现出在识别面部消极情绪表达上的缺陷,尤其对模棱两可的面部表情具有消极判别倾向,更有可能对中性的面部表情感知到愤怒,而且难以区分情绪的强度。2.精神分裂症患者表现出的情感淡漠可能促使暴力行为的发生,是由于情感表达失败会导致个体依赖其适应不良性的情感表达方式,更多的通过口头的或躯体的攻击来表达自我的情绪。3.感知觉和认知加工缺陷,可能导致患者将中性情境曲解为威胁性情境,从而提高暴力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执行功能的缺陷•难以从周边环境中选取相关信息并赋予其恰当的含义。•额叶皮层的功能障碍与调控攻击性行为的能力受损有关,抑制控制缺陷、不能借鉴以往经验、预期行为后果的能力受损以及自我监控不足等许多缺陷可能共同导致个体社会适宜性行为减少、暴力行为的临床表现增加。冲动性与暴力行为•暴力行为通常可以分为目标指向型/预谋型和反应型/冲动型两种类型。冲动性个体由于难以抑制自身冲动而易发生冲动型暴力行为,例如有易激惹表现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杏仁核、前扣带回皮质以及包括杏仁核在内的腹内侧前额叶区域对冲动型暴力行为起中介作用。暴力攻击行为者的人口学特征•男性患者、正值青壮年、未婚或离异、文化水平低、偏远农村、农民等更容易发生;社会支持系统不健全和家庭收入低、缺乏医疗保障等都会影响到患者的就医行为,病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无形中增加了患者发生暴力攻击行为的几率攻击行为预测•男性青壮年患者,•既往攻击冲动行为、严重自伤、自杀史,•目前有明显的与被害有关的幻觉妄想、猜疑、激越、兴奋等精神症状,•攻击性、威胁性语言或行为。对于预测精神病人暴力行为较为重要。暴力攻击行为的特点•(1)受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的影响,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