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学内容(快速入门版) 一、 经络的内容 经络可以把体内脏腑和体表各种组织密切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运行气血、营养全身以及维持机体、机能的平衡和协调作用。其主要内容分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两类。 一、 经络生理病理的反映 经络在生理上具有运行气血、联系上下的作用。因此经络在病理上,主要表现为气血运行及联系功能的异常,由于经络内属脏腑、外络支节,当人体感受外部致病因子或由于其他原因而导致气血失调时,经络及其所属的脏腑必然会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 1 .十二经脉: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路,它与脏腑直接发生关系。在腑经与脏经之间,还有着表里配偶关系。从肺经到肝经,循环不息,以濡养周身。其气血流注的次序如下: 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 经—>肝经(见 表二) 2 . 奇经八脉:是调节气血的一些 特 殊 通路,它不与五 脏六 腑发生直接联系,更 无 表里相配的关系,但 在功能各方 面 ,能补 充 十二经脉的不足,特别是督、任、冲、带四脉更为重要。督脉与十二经脉中腑的经脉交会,具有总督各条脏经的经脉作用;任脉和脏的经脉发生交会,具有担任各条脏经的作用;冲脉具有通调十二经的作用,阴跻脉、阴维脉具有联系脉经的作用。 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持,有赖于经络的联系;当机体受到内、外致病因素的侵扰时,经络也是疾病传导的途径,疾病的变化反映为各种症候,临床上可以从症候的分析来辨别脏腑经络受病的浅深。 (表二)十二经循行部位与所属病候 经名 循行部位 所属病候 肺经 胸上外侧—>上肢侧面—>大指 咳、喘、胸满、缺盆中痛、肩背及臂内侧前缘痛等。 大肠经 次指—>上肢外侧前—>鼻旁 口干、齿痛、鼻塞流涕、鼻出血、颈肿、咽喉胀痛、肩鼻痛等。 胃经 目下—>面部—>胸腹第二侧线—>下肢前外侧—>次趾 鼻出血、口歪、唇生疮、喉头肿胀、腹胀肠鸣、高热、发狂、膝盖痛等。 脾经 大趾内侧—>下肢内侧—>胸腹第三侧线 呕吐、腹胀、身体沉重、暖气、腹泻、黄疸、膝股内肿胀发冷等。 心经 腋下、上肢内侧后—>小指内侧 口渴、咽干、心痛、上臂内侧痛等。 小肠经 小指尺侧—>上肢外侧后—>肩胛—>耳前 耳聋、颊肿、咽喉痛、肩至前臂外侧、前缘痛等。 膀胱经 内眦—>头顶—>背第 1 .2 侧癫狂、流泪、后顶痛、眼痛像要鼓出、腰脊如:折、股、膝、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