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管理制度 一、 绩效管理的目的 1. 绩效管理制度是落实公司战略目标,实现“将战略转化为每个员工的行动”的根本保障; 2. 通过绩效管理,将公司战略目标和部门目标以及员工个人目标紧密相连,确保员工的行动和公司的目标相一致,引导员工进行战略思考,并将公司战略落实到本职工作; 3. 明确公司对员工的期望和要求,激励员工主动思考,主动工作,帮助员工和组织一起成长; 4. 加强经理与员工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构建经理与员工之间的绩效合作伙伴关系,帮助员工成功,迈过人生的一个坎,成为优秀的职业人; 5. 为薪酬调整、岗位调整、培训发展、职业生涯规划等工作提供依据。 二、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在职员工 三、 定义及名词解释 1. 目标:目标是公司、部门及个人所期望达成的工作结果; 2. 绩效:在公司战略目标以及部门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努力完成工作的行为与结果; 3. 关键绩效指标(KPI):体现某一岗位支撑战略目标的关键性指标; 4. 数据来源:指能提供客观绩效考核数据或事实的部门,一般情况下,考核数据由第三方部门提供; 5. 衡量标准:指根据某一项考核指标的达成情况(数据或相关事实依据)而计算出的实际考核得分的规则; 6. 绩效辅导:指经理与员工围绕业绩合同进行的持续沟通。通过沟通,经理帮助员工理解绩效考核的意义和绩效考核指标的内涵,帮助员工理清在达成绩效指标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以及需要经理提供的帮助。目的是在经理的帮助下,员工能在绩效周期内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考核指标,绩效辅导也是经理帮助员工成长的重要手段; 7. 绩效记录:绩效考核需要事实依据支撑,这也是避免考核双方因事实不足而引起误解和争执的保证。因此,要求各级经理在绩效周期内注意收集员工绩效表现的事实和数据,特别是定性指标,要收集该员工在完成该项工作时有哪些表现,如,超出期望的优异表现、时间延迟、没有按照要求的标准执行、严重偏离双方商讨的方向等; 8. 绩效考核:指到一定时间,如一周、一个月、一个季度、半年或者一年的时候,经理根据所收集的信息数据,结合业绩合同中的衡量标准,对员工的绩效表现进行打分,目的是帮助员工总结这一绩效周期内的表现,让员工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利于在下一周期内得到更好的改进; 9. 绩效面谈:绩效面谈是经理和员工的一次正式的绩效沟通机会,一般建议一个月进行一次高质量的绩效面谈,通过面谈,经理帮助员工系统梳理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