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测试知识库管理方案 淘宝测试团队的知识沉淀发展到今天,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到现在各个产品线的沉淀方式,仍然没有完全统一,处于群雄割据的局面。现在,该是做一个了断的时候了。 我们先简单看看淘测试的知识沉淀的发展历史。在混沌初开的年代,大家基本都是用MS Word来编写沉淀文档,然后放在一个共享目录下面。后来wiki概念兴起,产生了很多这一类型的web应用程序,MS share point(SP)是被普遍使用的。淘测试因此把沉淀文档都转移到了SP上,也就是大家现在熟知的“测试人员站点”。 SP是非常好的wiki工具,不过有一点被大家诟病,就是SP无法用树形目录结构对文档进行分类。还有一点,当时淘测试有一个规定:每做一个日常(每周每产品线约有20个左右)以后,都要写一篇沉淀文章。时间久了,文章数量猛增,并且由于分类较弱,大量文章难以查询,渐渐的SP被大家冷落了。 后来有的团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对沉淀规则进行改进,不是一味的增加文章数量,而是把同一产品的文章汇总成一篇,并且用结构化的标题来管理文章逻辑。文档的保存工具也从 SP转移到了Confluence(CF)上面。CF也是非常好的文档管理工具,并且能管理目录层次结构,不过目录的展开折叠不是很方便。直到最近,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工具“淘宝百科”,在易用性方面有了很大提高,有的测试团队已经把沉淀文档搬到淘宝百科里,另外很多团队也跃跃欲试。 关于淘测试的知识库发展历史我们先回顾到这里。 现在各个团队沉淀的文档,基本都是业务沉淀为主,这里有一个主要原因:互联网产品的需求变化极快,而需求文档的维护并没有跟上,因此促成了测试团队来沉淀业务的局面。不过除了业务逻辑,测试的文档沉淀还有很多重要的内容,这和测试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有关。 1. 业务逻辑:测试团队沉淀的业务文档,是绝对的重点。和需求文档不同,它是先进行功能点分解,然后分别描述,特别对一些“规则”会做集中描述; 2. 测试逻辑:这是测试工作的核心,主要包括测试某个功能点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测试的逻辑顺序,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哪些业务是重点要关注的,等等; 3. 测试用例:测试用例和测试逻辑的关系非常密切,测试逻辑是“方法”,测试用例就是具体的案例,一般体现为输入数据和校验点; 4. 经典 bug:每个模块都会出现很多 bug,其中有一小部分的 bug,特别有教育意义,值得我们收藏。新人通过学习以前的 bug,也可以快速掌握住系统的要点;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