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前不久,在北京举行了一场中外儿童国际象棋比赛,参赛者是来自许多国家的孩子,面对比赛的结果中外孩子的态度差异极大。外国的孩子重在参与,不管输赢都很高兴,个个都是笑逐颜开的样子;而中国的孩子则重在输赢,输了就哭。 孩子的行为是一面镜子,反映出各国教育的特征。中国人是追求完美的,习惯于要求孩子做事有始有终:要学琴就要考级,要画画就要获奖,要学棋就要夺冠。总之对学习的结果和外在的奖励非常看重。我们很多成年人恰恰没有意识到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学习的过程比学习的结果更重要,而孩子的心理误区则正是作为教育者的成人误导的结果。 在生活课程《我爱秋天》这一课后,我布置了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一些秋天的树叶、种子,自己设计、制作贴画。学生们的积极性特别高,一下课就满校园地寻找材料。几天后,学生纷纷交上了自己的作业。我发现有一些作业水平特别高,不要说是七岁的孩子,就是许多成年人也要下一番工夫才行。如果在以前,我肯定会对这些作品大加赞美,可现在我并没有这样做,而是私下问他们是如何想的,怎样做的,他们一个个都回答不出来。原来是家长包揽了一切。于是在课堂上,我把那些不是十分精致但很有创意的作品一一展示出来,并请这些学生上台来讲讲自己是如何设计,怎样动手制作的。这些孩子上台后的欣喜都溢于言表,个个讲得头头是道。另外我又请其余的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并让他们动脑想想,你看到别人的作品后又有什么好的创意,回家后再完善自己的作品。 很多成人教育年幼的下一代时,把注意力集中在赞赏最终的结果上,而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在各项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我们习惯于促使孩子用最终的结果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横向比较,而很少鼓励孩子用活动的过程把自己的过去与现在作纵向比较,这使我们的孩子在缺重在参与"精神的同时,还表现出追求上的狭隘性;由于所追求的仅仅是名次,一旦失败便难以承受。尽管我们总是忘不了在事后提醒孩子们提高心理承受力,可是却常常忘了在事后引导孩子们注意" 过程"带来的种种收获和快乐。可想而知,当我们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夺冠上时,则很难避免他们在非理想结果出现时产生的心理过程。因此,我们今后在教育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白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意义。这样才能使孩子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更接近一次次的成功。 浅谈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中的几个问题 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