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乡土文化与农村生活方式第一节乡土文化的特质第二节农村民俗文化第三节农村社会的文化生活第四节农村生活方式及变迁2概要3第一节乡土文化的特质一、乡土文化的社会基础就文化的性质及其形成机制而言,乡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依托于三个社会基础:一是农耕社会,二是地域社会,三是血缘社会。乡土文化的乡土性特征与“土”有着密切的关联,“土”即土地,象征和代表着一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一生产与生活方式就是农耕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这个意义上,乡土文化也就是农耕文化。当然,乡土文化的社会基础也包括以牧业、渔业和林业为生计的社会。农业是农村社会的基本生计模式,乡土文化的基本元素和特征也就是在农业生计模式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按照文化生态论的观点,人类文化的类型是由生态环境的类型影响决定的,人类社会的政治制度、婚姻家庭制度以及价值观的形成皆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生态环境影响文化的途径和机制就是生计模式。一定的生态环境决定着人们的生计模式,人们在共同创造出一种维持生计的方式的过程中,同时也就创造出了一种类型的文化。乡土文化正是广大农民在创立以农业为主的生计模式中,形成和积淀起来的一套完整的文化系统,其中既包括物质形态的文化,如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民居、生产工具、生活器具以及生活资料等,同时又包括政治制度、社会制度、风俗习惯、艺术和信仰等精神形式的文化,如官僚体系与乡村自治并行的政治体制。4就文化的性质及其形成机制而言,乡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依托于三个社会基础:一是农耕社会,二是地域社会,三是血缘社会。乡土文化的乡土性特征与“土”有着密切的关联,“土”即土地,象征和代表着一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一生产与生活方式就是农耕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这个意义上,乡土文化也就是农耕文化。当然,乡土文化的社会基础也包括以牧业、渔业和林业为生计的社会。农业是农村社会的基本生计模式,乡土文化的基本元素和特征也就是在农业生计模式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按照文化生态论的观点,人类文化的类型是由生态环境的类型影响决定的,人类社会的政治制度、婚姻家庭制度以及价值观的形成皆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生态环境影响文化的途径和机制就是生计模式。一定的生态环境决定着人们的生计模式,人们在共同创造出一种维持生计的方式的过程中,同时也就创造出了一种类型的文化。乡土文化正是广大农民在创立以农业为主的生计模式中,形成和积淀起来的一套完整的文化系统,其中既包括物质形态的文化,如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民居、生产工具、生活器具以及生活资料等,同时又包括政治制度、社会制度、风俗习惯、艺术和信仰等精神形式的文化,如官僚体系与乡村自治并行的政治体制、从夫居的父权制婚姻家庭制度、节日庆典、民间手艺、祖先崇拜等。5二、乡土文化的本色从一般原理来看,文化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普遍性特征,即文化普遍地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二是特殊性特征,即每一种文化都是特殊的,独一无二的。那么,对于乡土文化来说,普遍性可能表现为其普遍地存在于农村社会,以及普遍具有农耕文化传统;而特殊性则反映为每一个地域乃至每一个村庄都可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或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质。在文化相对论看来,文化特质是每一种类型的文化所具有的特点,这一特点既反映着该文化的性质,又代表着其不同于别的文化。显然,乡土文化是一种不同于现代城市文化的文化类型,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文化特质反映着乡土文化有别于现代城市文化呢?从某种意义上说,“乡土本色”就代表着乡土文化所具有的一种特质,同时也是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相区别的突出标志。“乡土本色”是费孝通用来描绘农村基层社会特点的,同样亦可用来代表农村文化具有的独特性。农村文化的“乡土本色”主要由两个具体元素构成:一是民间性,二是传统性。乡土文化的民间性是指这一文化系统主要是由民间大众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正如周星认为,民间大众的知识体系“不仅构成了日常生活的基本‘文脉’,其中自有‘文法’与逻辑存在,同时也不断地‘再生产’着富于智慧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