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料欢迎阅读1 有了家庭农场180 亩地一年净赚20 万中央 1 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家庭农场的概念。如今,在石家庄经过注册的家庭农场共有5 家,全部在赵县。 石家庄首批农场主之一李素敏,他的创业故事让更多人看到了土地生金的希望,让大家认识到种地真的能发家致富。“李场主”:9 年前辞掉县城工作回家种地从今年 2 月 28 日开始,在田里干了多年农活的李素敏身份变了,他成为了石家庄市首批“家庭农场主”之一。从那时开始,凡是走进李素敏田间办公室的人都会瞅一瞅他挂在墙上写有“李素敏粮食种植农场”的营业执照。有些人还会玩笑般地称呼李素敏为“李场主”。47 岁的李素敏是村里的能人,早在9 年前,他就承包了村里的0.12 平方千米的土地。种玉米、小麦,几年来李素敏一直在田地里忙活着。别看生活在农村, 在承包土地之前, 李素敏对土地并不熟悉。“我一直在县城打工,地里的活很少干。9 年前,国家开始逐步减免农业税,我觉得时机到了,便辞去了工作,决定回家种地。 ”万事开头难,刚刚承包0.12 平方千米地时,李素敏就遇到了难题。承包的土地因为曾经开过砖窑,有些都荒了,头一件事就是养地。 经过了一两年的时间, 李素敏终于使土地变得肥沃起来。最新资料欢迎阅读2 家庭农场成立后, 李素敏认为只不过种地的方式变了,将更加集中、更加专业。如今,他的土地上种植着玉米和小麦,其中小麦的亩产为 1100 千克,玉米亩产按照往年计算为1400 千克,刨除成本一年基本净赚 20 万元。“现在种地靠的就是高科技,干好家庭农场,绝不能只凭力气。”李素敏说,家庭农场使土地集中,这样联合收割机、水肥一体化机器等现代化农具才能派上用途。那么,李素敏的家庭农场到底什么样呢?走进农场时,绿油油的玉米地几乎看不到尽头, 气象仪、水肥一体化机器、自走式喷雾器⋯⋯田地里尽显着现代化的气息。李素敏认为,想要经营好家庭农场,就要走现代化农业之路。土地虽多,但在现代科技的带动下,却不需使用多少人力。现在主要是他和爱人在地里干活,实在忙不过来的时候才会雇一些人帮忙。为了让种出的玉米和小麦成为精品,李素敏在地头安装了气象仪。“它可以测量空气的湿度、雨量的大小、气温和风速,准确测量农作物的生长环境,科学防治病虫害。”此外,李素敏还展示了他的水肥一体化机器。 有了这个机器, 李素敏只需坐在地头控制时间就行了,无需去人工灌溉施肥。在李素敏的带动下, 正在上大学的儿子也对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