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施工企业如何走出 BIM 应用误区 无疑,近些年 BIM 的进展已经为各个行业带来了福音,特别突出的就是在工程建设领域。从整个建筑项目的产业链上看,一些先知先觉的设计院率先行动,组建团队,大胆尝试。而一些精明的地产公司、施工单位也逐渐嗅到了 BIM 巨大的商业价值和现实价值,开始关注 BIM、学习 BIM、引进 BIM。但一些施工企业从开始接触BIM 时的激动兴奋,到推动过程中的茫然无助,往往会遇到不少困惑,甚至走一些弯路,付出很多辛苦。那么,施工企业究竟如何走出 BIM 的应用误区,把 BIM 实践之路走得又稳又好呢? 误区一:BIM 就是建模? BIM 就是建模——这应该是很多人对 BIM 的认识,不单是施工企业。客观上讲,目前阶段国内应用 BIM 是从设计院开始,起初设计院采纳 BIM 的一个核心功能的确是建模。但 BIM 的终极目标是基于设计阶段的基础模型创建,随着建造过程的不断深化,会在不同的阶段逐步加载相应数据和信息,达到协同共享使用的目的。比如设计阶段更关注的是三维空间尺寸信息,施工阶段更关注工程量、时间、成本造价信息,运维阶段更关注设备设施的维护信息等。所以建模仅仅是 BIM 的一个功能,但决不能因此把 BIM 与建模划上等号。 那究竟如何理解和认识 BIM 呢?梳理各方的观点,应该具备三个特性:可视化;信息载体;协同性。 误区二:BIM 万能? BIM 无所不能——这大概又是另一种极端理想的认识。且不论现在的 BIM 技术是否支持,即便真到了 BIM 软件无所不能的地步,仅靠几个软件和系统就能把楼盖起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每一次的新技术革命,都会短时间内让大家兴奋异常,会不由自主的认为软件万能,系统万能,信息化万能。很多施工企业老总一听到BIM,瞬间眼睛放大了,说有了 BIM,我的好多东西不就可以变成全自动了吗。俨然把 BIM 当成了挽救建筑业甚至挽救地球的超人。很多施工企业基础管理很差,项目管理一塌糊涂,成本的跑冒滴漏非常严重,以为引进了 BIM 就能够脱胎换骨,瞬间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这显然是犯了 BIM 万能的逻辑错误。 其实 BIM 也好,其他的信息化技术手段也好,终归都是一种技术工具、管理工具,最终都要靠人去驾驭和使用,所以 BIM 是企业管理完善的锦上添花,而不是为管理低下企业雪中送炭。 误区三:有没有一套从设计到施工、到运维的全过程 BIM 系统? 这是一个较难回答的问题。因为目前阶段临时还没有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