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20 世纪 80 年代“第三梯队建设”战略决策的历史考察20 世纪 80 年代“第三梯队建设”战略决策的历史考察 【摘要】1980 年代初,中共中央从保持党的执政地位、国家的长期稳定及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发,作出关于第三梯队建设的战略决策。这一过渡性人才选拔培育战略,至 80 年代末随着其使命的完成而退出历史舞台。尽管它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其产生的影响却极为深远。 【关键词】20 世纪 80 年代;第三梯队;战略决策;历史考察;历史影响 【 中 图 分 类 号 】 D232 【 文 献 标 志 码 】 A 【 文 章 编 号 】 1674—0351(20XX)06—0108—07 改革开放初期,为解决当时所面临的领导班子新老交替问题,选拔培育合格的接班人,保证党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共中央高瞻远瞩、未雨绸缪,作出了关于第三梯队建设战略决策。站在当下回顾和梳理这一决策酝酿与实施过程,分析和评价其历史动因与深远影响,不仅可以充实这一时期党史讨论的内容,而且对当前党的后备干部制度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战略决策的历史动因 储备后备干部,是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在中共历史上,大规模选拔储备干部共有四次。第一次发生在上世纪30 年代初。随着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接连胜利,中央苏区根据地的面积迅速扩展到 5 万平方公里,250 万人口,拥有 21 座县城。革命事业的进展急需大量优秀干部。而此时,由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的推行,很多党的中央和地方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有些地方党组织几乎全部瓦解,一大批优秀干部被捕牺牲,从而造成干部严重不足,形成干部恐慌现象。为解决这一严重问题,1931 年 8 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干部问题的决议》,指出:“常常地注意那些积极勇敢的新党员,把他们吸收到各级党部所成立的各种讨论委员会,各种工作部门中去,……反复的去教育锻炼以后,才更进一步的吸引他们到指导机关中去作负责的工作。”[1]352 第二次发生在解放战争后期。1948 年秋,人民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形势进展超出了中共中央的预料。为了从干部工作上做好在全国范围内执政的准备,1948 年 10 月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准备五万三千个干部的决议》指出,为了完成“五万三千个干部的准备工作,为了解决各区干部缺乏的困难”,要“有计划地大量地培育、训练和提拔干...